一生無私奉獻台灣 成就偏鄉醫療宣教 今辦百歲紀念活動追憶美好見證
【林宜瑩專題報導】「早一分鐘、閣卡早一分鐘,為著患者的醫療轉無停,早一分鐘、閣卡早一分鐘,減輕患者的艱苦與病情,黑衫、白衫輪流穿的牧師醫生,黑衫白衫輪流穿的謝緯醫生,學習耶穌的心攏無停。」這是導演陳金興製作《台灣史懷哲──謝緯動畫傳記》的主題曲〈黑衫白衫輪流穿〉歌詞,為感念謝緯的貢獻,彰化基督教醫院、二林基督教醫院、埔里基督教醫院、台中中會南投區會、南投長老教會、彰化縣基督教青年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青年、松年事工委員會、謝緯紀念營地從4月14日至10月29日,一同合辦「謝緯百歲紀念活動」。
謝緯在55歲時即因車禍驟逝,他一生用「甘願做戇人」的人生哲學,在偏鄉義診肺病,在沿海地區為貧困者免費治療小兒麻痺及烏腳病。1955年兼任埔里基督教醫院首任院長,1956年在埔里創設第一所山地肺病療養院,1960年,謝緯開始到台南北門替烏腳病患者開刀診治,1964年創辦二林基督教醫院,更是第一間台灣人獨立經營的醫院。
為感念謝緯的美好見證,在彰基支持下,將陳金興著作的《台灣另類牧師.醫師:謝緯》一書,改製成《台灣史懷哲──謝緯動畫傳記》DVD發行。4月14日在台北蔡瑞月文化基金會舉行「謝緯動畫首映典禮暨記者會」,兩位年輕演員以戲劇演出謝緯投入偏鄉醫療的故事,尤其是當謝緯抱持「早一分鐘趕到醫院、病人就減少一分病痛苦楚」的想法,卻因車禍驟逝的那一幕,讓在場來賓的心深深震撼。
「謝緯百歲紀念活動」將在6月11日於南投教會舉辦「謝緯愛吟詩」南投區教會音樂會,6月12日同一地點舉行「謝緯紀念主日──南投教會謝緯百歲紀念禮拜」;8月3至7日有「謝緯醫療宣教單車巡禮」活動,將從謝緯營地騎單車經過南投、二林、北門;9月23、24日在謝緯紀念營地舉行「謝緯盃桌球賽」;10月29日在彰化基督教醫院舉行「謝緯百歲紀念感恩禮拜」。
「我們本來是跟謝緯的兄弟們住在一起,因謝緯喜歡大家庭的生活模式,可是我先生過世後,家庭經濟突然陷入困頓,我只好獨自扶養4個孩子,雖然我是一名醫師,可是那段時間還是過得很辛苦。」高齡95歲的謝緯牧師娘謝楊瓊英醫師回憶當年,謝緯過世時,孩子最小剛讀初中,最大在讀專科,正是家中最需要用錢的時候,還好一切都在上帝保守中安然度過。
謝緯車禍過世後,大家才知道謝緯默默將財富施捨給更貧窮的人,所住的房子與車子都是別人借他的,存款也剩不到新台幣2萬元,甚至連身上穿的褲子都還有許多補丁,也難怪大家都說他是「戇人」!陳金興在2010年6月17日透過草根出版社出版《台灣另類牧師.醫師:謝緯》一書,內容詳細記載謝緯醫師的一生傳奇,並於2015年4月進行修訂再版二刷,謝緯相關史料都在裡頭。
在二林基督教醫院協助下,今年3月18日成立的「社團法人彰化縣謝緯社會服務關懷協會」已正式運作,未來將投入弱勢關懷事工,期望能把謝緯偏鄉醫療宣教、愛鄉土、愛人的精神再傳承下去。為感念謝緯對中台灣醫療宣教的貢獻,本報也透過本期專題報導記念謝緯醫師無私奉獻的精神。
扮演宣教拓荒者 不把醫術當算術
【林家鴻專題報導】《台灣另類牧師.醫師:謝緯》一書自2010年問世以來,故事性的敘事寫法、富含深情的筆觸成為一大特色,這些年來不僅有許多醫學院收藏作為教材,也是國、高中讀書心得比賽的題材。該書作者陳金興來自彰化中會蘭大衛紀念教會,年逾6旬了依然致力推廣本土歷史教育,他勤於筆耕、四處演講、啟發同教會青年動畫家許睿傑製作謝緯傳記動畫,念茲在茲的是傳承謝緯精神,不想讓人家以為「台灣沒好人。」
每年鳳凰花開是學校的畢業季,40多年前的今天,醫療傳道者謝緯也從人生舞台畢業了。1970年6月17日從南投趕往二林為病患開刀的途中,他在車禍中不幸辭世,得年55歲,離家時留給太太的最後一句話,是一以貫之的「利他主義」,「我不能讓病人多受一分鐘痛苦。若是我能早一點到,甚至可以多救一條生命。」
1916年出生於醫生家庭,謝緯幼年病危時經歷禱告痊癒的神蹟後,從此立志一生獻給主。1938年謝緯自台南神學院畢業赴日學醫,返國後沒有嚮往開業致富,也不像一般牧者駐堂服事,成為陳金興口中的「另類的」牧師、醫師。謝緯敢於突破傳統,在台灣教會史及醫療史上空前地將「醫療」與「宣教」結合,是以「醫療宣教」為一生志業的本土特殊人物。
回顧謝緯28年的行醫生涯,他於南投大同醫院賺的錢,大多用於社會工作,不是奉獻教會就是賙濟窮人,南北奔波於中部的窮鄉僻壤,關懷弱勢的山地原住民、貧苦的二林沿海居民、被社會排斥的小兒麻痺患者,以及臭不可聞連親人都棄絕的台南北門烏腳病患,到處義診、自由傳道,不求報酬,畢生與貧病為伍。
謝緯過世前的10年,工作量來到難以想像的高峰,每週醫療行程至少400公里以上,加上又陸續擔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中中會副議長、議長、總會副議長、議長等。面對繁重的醫療和教會事務,謝緯擇善固執,常自勉「不辭辛勞、不再逃避」,無論生活多麼疲累緊繃,毫無怨言。他說:「在我生命中最偉大的力量,乃是上帝的存在,當上帝和你同在時,你便能做任何工作。你要清楚認識每一件工作的價值,再運用堅強的意志和信心完成它。」
謝緯的醫療傳道事業於埔里發跡,1955年扮演「拓荒者」角色,協助宣教師孫理蓮籌設「埔里基督教醫院」並受邀兼任首任院長,1956年在埔里近郊創辦台灣第一家肺病療養院,為當地帶來極大福澤。埔基草創時期轟動一時,體恤原住民翻山越嶺就診辛苦,不但免費醫治,還供食宿過夜,吸引屏東、花蓮等各地許多原住民慕名而至。
為彰化沿海無醫村創辦「二林基督教醫院」,是謝緯的夢想,1964年圓夢以後,只是單純地當外科醫生,對二基的用心遠超過自家經營的大同醫院。謝緯無論多忙,總固定在每週三下午從南投搭公車到二林看診,路途遙遠卻甘之如飴,從未遲到。謝緯的真誠關懷深受患者喜愛,許多人常說看到他病就好了一半。謝緯不只義診,還常私下塞一些錢在貧困者的藥袋裡,甚至接濟貧戶子女學費,許多人感念至今。
「當醫生的快樂不是得到金錢,而是得到患者的信賴。」謝緯以救人第一為行醫的最高宗旨,在二基的服事就像在其他醫院和診所一樣,如遇到急診或手術急需他協助,從不推辭,經常在半夜趕至,風雨無阻。有一次晚上12點多,一名胃穿孔的病人手術急需支援,他二話不說凌晨一點半抵達醫院,但護士疏忽手術衣已用完,連忙消毒直到3點半才完成。謝緯沒有發怒指責,還幽默對護士說自己來得太早,坐著打盹等候。
「不要把醫術當算術」是謝緯對醫界的針砭,迄今依然發人深省。他曾說:「醫生們成了奸巧。近來醫生不是為了救治患者的病苦,而是為了致富享樂行醫,更不關心社會全體的衛生、醫藥制度如何。許多醫生拒絕晚間被請做緊急往診,他們為要避免醫療糾紛,或較麻煩的患者,將醫術變為算術。」富裕的物質生活於他而言,容易讓人忘記身邊還有貧苦的人,透過醫療為主事奉的「單純和快樂」才是重要,「做義工等於付學費來學習實踐聖經的教導。」
▲《台灣另類牧師.醫師:謝緯》作者陳金興。
謝緯一生盡力為主做好醫療傳道工作,淡薄名利的他,車禍時穿的西裝褲還留有補丁。陳金興認為,謝緯的生命雖短,但留給台灣的精神遺產,卻豐富了教會及醫療的社會實踐意涵,他真正地將「施比受更為有福」的聖經教訓落實在生活中,且奉行一生。傳承「謝緯精神」,是這代人留給子孫最好的遺產,如此,記念謝緯才有實質意義!
捐地遺愛人間 成青年靈修處
【林家鴻專題報導】幽靜山林間點綴多幢木屋、清新空氣沁人心脾、鯉魚潭粼粼波光近在咫尺日,在台灣地理中心為台灣祈禱的特殊經驗,是許多弟兄姊妹造訪埔里謝緯紀念營地的印象。不過您知道嗎,約莫一甲子以前,這裡可是「台灣第一家肺病療養院」所在地,創辦人謝緯醫師仁心仁術,在醫療資源貧乏的年代拯救了許多原住民脫離病痛與死亡的威脅。
1950年代肺結核病(肺癆)在台灣相當猖獗,山地的感染死亡率足足為平地2倍,不過甫播遷來台的新政府面對戰後社會百廢待興,無暇理會山地疫情,謝緯因大哥曾罹患肺結核,對病人和家屬的痛苦感同身受,1955年遂透過埔里教會牧師羅文福穿針引線,順利在埔里近郊鯉魚潭畔爭取到一塊公有地,創辦具100床規模的「基督教肺病療養院」,負責收容原住民為主的病患,其中有二分之一在美國善心人士資助下,得以免費就診和住院,堪稱窮人福音。
1957年,謝緯鑑於宣教師孫理蓮在埔里鎮經營的「基督教山地中心診所」,病人日日增多,空間逐漸不敷使用,又自掏腰包在肺病療養院不遠處,另購8分地建立第2間療養院,期間也聘院牧做靈性關懷。這兩間療養院後來隨著台灣醫療技術成熟及肺結核疫情改善,1982年在謝緯夫人楊瓊英及家族同意下,獻給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成為今天的青年營地和松年營地。
青年營地設立迄今已有30年,「甘願做戇人」「在我生命中最偉大的力量是上帝存在」等刻在石頭上的謝緯雋語,訴說著營地傳承謝緯精神的使命。營地幹事姚信慈表示,今年配合謝緯出生百週年,事工著重推廣「謝緯精神」,由總會青年事工委員會統籌各個與謝緯相關的教會和機構合辦系列紀念活動。
青年營地每年共有1萬以上人次到訪,老少咸宜,適合辦理靈修旅遊和各式活動,目前除了有40至250人等不同大小的各式室內空間、廣大的戶外空間,還有緊鄰鯉魚潭畔的營火場可供使用;住宿方面則有容納約280人的林中小屋及各式套房;此外也協助各單位舉辦體驗教育、攀岩、單車地圖等活動,並備有專員導覽「謝緯紀念館」。
在地獨資自立 福音光照彰濱
【林家鴻專題報導】彰化二林沿海地區在一般民眾眼中是窮鄉僻壤,不過對基督徒而言卻是意義非凡的「神蹟」之地。50多年前,一群基督徒醫護人員在醫師謝緯懸壺濟世的精神感召下,紛紛發揮人道精神,加入為貧民義診行列。醫療貧瘠之地在仁人志士日復一日的愛心澆灌下,最後長出一朵劃時代的醫療宣教之花──二林基督教醫院。是台灣「第一家」不靠外資,由本地人獨立設置的基督教醫院,也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各中會醫療團,唯一發展成醫院者。
1961年謝緯聽見中部沿海無醫村貧病交迫之民的哀鳴,號召台中中會內有志基督徒醫護人員及傳道者共同在彰化教會發起成立「台中中會沿海醫療團」,開始在台中、彰化沿海12鄉鎮醫療傳道,歷時3年,醫師們每週奉獻1天參與巡迴醫療,不分晝夜。
台灣早期的基督教醫院及療養慈善機構皆由外國人一手包辦,當時謝緯認為「我們也會、我們也能辦基督教醫院」,全台醫師總人數中基督徒醫師佔20%,台灣不一定要靠外國人,為深耕本地人「自立、自治、自養」的責任,彰顯台灣人尊嚴。1964年上帝使萬事互相效力,謝緯在海內外教會及鄉親支持下,化不可能為可能,創辦「二林基督教醫院」,從此福音真光照進貧困多病的彰濱沿海。
醫治小兒麻痺患者是二基的服務重點,1963年11月成立「小兒麻痺診療中心」,由美國宣教師瑪喜樂(Joyce McMillan)負責。之後因民眾害怕受感染,改至附近設立今日的「喜樂保育院」,數十年來向無數小兒麻痺患者家庭伸出援手,幫助幼童學習站立和受教育,活出生命的尊嚴和喜樂。
謝緯逝世後,二基業務急遽緊縮幾近關門,直至1980年吳震春接下彰基院長才起死回生,他曾說:「二林的荒廢,是基督徒的恥辱。」二基分院守護偏鄉半世紀,如今是彰濱沿海最大醫院,即使南彰化區民眾收入偏低、政府財政困窘,二基分院仍設法開拓財源,400名員工承繼先賢遺志幫助窮人,無力負擔醫藥費者也提供基金應急,使急重症患者能就近得著醫療照護。
風雨無阻救治 施惠嘉南偏鄉
【陳怡萱專題報導】提到台南北門,很多長輩或台南在地人會想到的是那裡曾流行過「烏腳病」。目前烏腳病已在台灣消失,為了記念當年基督教芥菜種會、謝緯醫師、王金河醫師如何秉持信仰關心軟弱者的需要,在北門有個「台灣烏腳病文化紀念園區」,包含北門嶼長老教會、北門嶼免費診所紀念館及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
提到治療烏腳病常讓人想起王金河醫師,他是北門當地人,就讀長榮中學時信主,曾赴日習醫,回台後持續與台南長老教會往來,因此認識基督教芥菜種會的美籍宣教師孫理蓮,以及當年不時到各地義診的謝緯醫師,開啟他日後服事烏腳病患者的契機。
為救治烏腳病患而在北門設「基督教芥菜種會烏腳病免費診所」,最早的名稱叫「憐憫之門」北門免費診所,由王金河出力、芥菜種會出錢,接受各界捐款及物資援助。四處行醫義診的謝緯醫師得知北門的需要,認為這是上帝交給他的使命,因此每週從南投搭計程車前往北門,為病患動手術。
除了烏腳病患,謝緯一律給予其他需要外科手術的貧民免費服務,常常工作到夜深人靜才結束。其間王金河曾經歷被誤會而差點關閉停辦診所的事件,謝緯為病患著想,用心去了解內情,化解危機,也還給王金河清白。
根據彰化基督教醫院院史文物館紀錄,王金河回憶謝緯在烏腳病免費診所10年的工作成果時曾說:「南投至北門,路程相隔150公里,計程車單程最快也需2小時半,每星期四上午10時半,謝緯醫師便從南投偕1位護士及2、3位助手,搭乘計程車抵達北門,通常都在下午1時左右到達,主持手術工作。手術患者除烏腳病切除四肢外,尚有列為貧戶的盲腸炎、脫腸、痔瘡等。患者每週平均5名上下,有時達12人之多,固定在星期四開刀。謝緯醫師來時,都先巡迴住院及門診患者,然後喝杯茶就走進開刀房,站著工作5、6個鐘頭,往往開刀至夜深人靜,始起回南投,有時抵南投時,已經翌晨1、2點鐘了。他長途的跋涉,在沒有冷暖氣設備的開刀房長時間的工作,尤其在醫療器材不齊全的診所,做這種關乎人命,且克難式的工作,是夠辛苦的。有誰願意且不抱怨呢?謝緯醫師就是願意且不抱怨。一週又一週,有恆不斷的,風雨無阻,毫無報酬,完全犧牲奉獻,默默的工作著,十年一日,嘉惠了940名患者。」
直到車禍過世前,謝緯一直維持兩地奔波行醫的服事。如今我們可以在「台灣烏腳病文化紀念園區」內看見、聽見他對烏腳病患及貧病者的愛與奉獻。
謝緯的戇人精神
【特稿/陳逸凡】一般社會上認知的「戇(gōng)人」,多半是譏笑他人憨傻固執的負面評價,與此相對的「巧(khiáu)人」,則是稱讚對方聰明靈光的正面誇獎。然而謝緯卻以徹底的犧牲奉獻來實踐戇人哲學,使「戇人精神」成為一種正面的形容,「甘願做戇人」也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勉勵之詞。謝緯的一生,正如約翰福音12章24節所記載:「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粒子來。」
在歷史上,耶穌也曾經歷一段被譏笑為戇人的歷程。早先眾人以為耶穌來是要成為政治軍事上的王,因此在耶穌騎驢駒進城時造成巨大的轟動;可是在耶穌被釘上十字架時,就連祭司長、文士和長老也都戲弄祂,說:「祂救了別人,不能救自己。祂是以色列的王,現在可以從十字架上下來,我們就信祂。」但也因為耶穌的犧牲,如今祂所傳揚的福音,已在世界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宗教信仰。
台灣有句俗諺「第一戇,選舉做運動」,背後呈現出台灣民眾長期以來害怕參與公眾事務的心態。但是謝緯甘願成為「第一戇」,不管在信仰上、醫療上,不計代價勇於付出、積極參與,讓擁有的知識成為幫助人的力量,而非奴役他人的工具。當代台灣人追求的生命目標,常是希望成為具有影響力、能夠指使別人的權力者。謝緯以他的一生提醒我們,不計代價付出為他人的戇人精神,看起還好像最傻,其實反而影響力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