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混亂 海洋之子找回認同

【編按】台灣擁有多元文化,島上政權屢次更迭,卻都是由來自外部的政治勢力掌握生殺大權,造成認同混亂。半數人眼中的「光輝十月」,在另一半人的眼中卻是「悲傷十月」,在他們的記憶中,相隔的大陸所發生的革命他們未曾參與,外來的血腥鎮壓卻真實存在。

混亂的國族認同,與強勢文化碾壓息息相關,被視為「民族英雄」的鄭成功,就是最好的例子。他自認為肩負民族榮辱,以正朔王師自居,卻掩蓋不了自己是海盜後裔、有個日本母親的身世,他念茲在茲復國,卻被歷史無情嘲諷。

台灣四面環海,卻因與一海之隔的國家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執政者對海洋控制緊縮,深怕渡海而來的敵人、也怕泅水背離的民心,鎖國成為傳統。久而久之台灣人失去對海洋的想像與親近,取而代之的是無止境的恐懼與隔閡。

要告別混亂的國族認同,發覺自身的認同與定位是十分重要的事。台灣身為海洋之子,如何重新海洋建立關係、找回屬海洋之子的光榮,在政策上、文化上都值得我們思索著墨。本新聞專題將由混亂的國族認同、以及鄭成功曲折混亂的身世談起,進而思索海洋國家的過去與未來

海島文化多元  不應獨尊中華文化  雙十國慶究竟為何  台灣人理應重新思索

【陳怡萱專題報導】10月10日「國慶日」?正當總統府前盛大舉行「國慶」大典時,十多個民間團體聚集景福門前播放〈海洋的國家〉〈美麗島〉等歌曲,舉行短講表示抗議,指出「台灣是海島、是多元的,存在著多種生活型態、族群慶典,還有不同的社會規範」,但中華民國的國慶大典「不但持續壓迫著不自由的我們,也用一種粗魯的方式否定我們的多元。」

名為「這樣的國慶我不要」行動由「北鳥:歌唱革命」、自由台灣黨×公投盟、獨立大聲公、獨台新社、台灣教師聯盟、台灣獨立建國大旗隊及十多個民間團體共同發起,以音樂、短講表達訴求,多位志工現場發送限量刊物、明信片等,在「國慶大典」的另一邊高聲疾呼「這樣的國慶我不要」,獲得許多民眾現場支援或透過網路發聲串連。

發起單位之一北鳥表示,「我們想站出來提醒大家,中華民國國慶並不是台灣的國慶。」逃跑來台的國民黨「除了逼我們成為中華民國國民,還扼殺了許多原本就存在台灣島的文化。」

北鳥指出,10月有屬於排灣族的五年祭、太魯閣族的感恩祭、卡那卡那富族的米貢祭等,「政府不需要大費周章,舉辦以中華文化為尊的活動。」參與行動的單位呼籲民進黨執政後不要再循前朝舊例,「這不是我們的國慶。」

行動現場播放〈海洋的國家〉〈美麗島〉〈不要放棄〉〈舞女〉〈勇敢的台灣人〉等歌,前兩首為人熟知,描寫這個島上的美好,〈不要放棄〉是電影《太陽的孩子》主題曲,原住民族青年參與在這次行動中,共同抵制這個「胡亂加在我們身上的國慶。」〈舞女〉是鄭南榕生前喜愛的歌曲,他一次次喊出「我是一個外省人,我主張台灣獨立!」〈勇敢的台灣人〉是青年克里夫在去年反課綱佔領教育部時期的創作,描寫台灣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事物。

原住民族青年陣線表示,在中華民國國慶的這天,原住民族的文化權、土地權、教育權依舊受到國家體制的壓迫,道歉不是一個句點,期待透過原住民族轉型正義的推動,能去除原住民族長年因為漢人社會不理解而蒙受的汙名,「唯有建立一個族群間互相尊重、和解共生的社會,建立一個實現原住民族地位與權利保障的國家,那時,所謂的『國慶』,才有真正的意義。」

  • 認同未解►獨立言之過早

【林宜瑩專題報導】長久以來,台灣就「中華民國」一詞已爭吵不休,認同一方不斷強調「中華民國」既存事實,拿著印有國民黨黨徽的「國旗」張牙舞爪,一旦遇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官員來訪我國,這面旗子又好像見不得人般,被這群認同「中華民國」者自動藏了起來,甚至還有人立即拿出「五星旗」,對中國官員奢討一絲絲關愛。

而不認同「中華民國」者,在台灣國家認同上也有些許落差。有的想讓台灣成為美國第51州;也有人畢其一生追求台灣獨立建國;在重塑台灣國家、國旗、國歌的過程中,眾人意見分歧、百家爭鳴下也致使力量分散,讓台灣成為正常國家的時程看似遙遙無期。

台灣奧運代表團或國家代表隊出國比賽,常會被降格為「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更可悲的是,在台灣國內看棒球賽,有人拿著「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台灣隊加油」的標語還會被趕出球場。

總統蔡英文在今年所謂的「雙十國慶」上,也許是礙於現實,還是把「中華民國」掛在嘴邊,強調「維持現狀」,要求「中國大陸當局」,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可見台灣國內對國家認同嚴重分歧,甚至連總統也只能委曲求全,此現象著實令人擔憂。

我們究竟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在許多民主先輩不斷接棒努力下,至今在台灣國內已有超過8成4的人認同自己是「台灣人」,問題是,當講到台灣的「國語」應該是「台語」時,大家不是依據種族比例來判斷,而是又在爭誰先來後到,最後還是回到「維持現狀」,以國民黨流亡政府制定的「普通話」為台灣國家的通用語言。

不過遺憾的是,有學者建議捷運廣播系統要捨棄台語、客語,追加韓、日語播音以符合發展觀光服務的現實,問題是,不禁想問為何「母語」總要被先犧牲呢?顯見目前台灣國內,除了有國家認同危機外,在族群與母語認同上,一樣存有分歧的危機,這些都必須靠大家的智慧來一一化解,否則,要台灣成為「新而獨立」正常化國家,可能還真的是言之過早了。

  • 鄭氏傳奇►商戰交鋒縮影

【陳逸凡專題報導】在多數台灣人的記憶中,學校課本裡記載著鄭成功原為儒生,因有感國家即將滅亡,遂投筆從戎,展現愛國氣節與情操,肩負明國延續使命,最終從鹿耳門攻台,打跑了荷蘭人,不過登台不久隨即過世,辛苦建立的基業也在施琅攻台後宣告破滅。

據記載,鄭成功父親鄭芝龍原為海盜,勢力遍及東洋與南洋。當時的日本平戶藩很重視鄭芝龍,1623年,鄭芝龍到日本做貿易時,認識當地女子田川氏,並結為夫妻,1624年產下長子鄭森,鄭森直到6歲之前都跟母親住在日本,就是後來大家熟知的鄭成功。

鄭森在6歲時被父親接往福建老家,後繼承發展父業,曾壟斷福建和東洋的貿易,福建商船出海均需向鄭氏納稅,因此與荷蘭人的利益衝突。明國滅亡後,鄭成功失去中土基地,為覓得其他落腳點,遂謀劃佔據台灣,最終成功驅逐荷蘭人在台灣的殖民勢力,以台灣西南隅為基地建立鄭氏政權。鄭成功被形塑出國族大義正氣凜然的形象背後,其實是整個鄭氏家族龐大的商業利益。

艾默理大學歷史系博士生盧正恒今年在網路上發表〈鄭克塽投降之後,鄭家人到哪裡去了?〉一文,更顯露出鄭氏一家身世的複雜與跨度之大。據其研究,當鄭森被帶回中國、以儒家教育扶養長大的同時,他還有一個弟弟被留在日本,繼承了田川這個姓氏,後代持續在日本繁衍,其子孫鄭永昌、鄭永寧、鄭永邦等,更是明治時期重要外交官。 

更讓人意外的是,鄭克塽兵敗後被清國遣送到北京,康熙皇帝把他編入了漢軍八旗,並給了他一個「漢軍公」頭銜,他的後代紛紛到最好的旗人學校學習滿文,甚至嫁娶皇室旁支成員,從此不再重視姓氏。這些國姓爺的子孫,名字開始變成「圖山」「圖敏」「德山」「德印」等滿人姓氏。

當鄭成功為了「民族大義」壯烈成仁,鄭芝龍留在日本的後代,則在德川幕府擔任優秀的漢文通事、儒學專家,留在大清國京師裡的鄭家子孫,卻開始慢慢把自己當成了旗人。鄭氏家族的故事,也讓人一窺錯綜複雜的國族認同,其實不是「天生如此」這麼簡單。

  • 十月初十►Tó 一國 ê 國慶

【特稿/郭燕霖】今年十月初十,中華民國流亡政府慶祝雙十節,雙十節本意是記念1911年十月初十武昌起義革命成功,當時支那政權是大清帝國,大清帝國看武昌起義是「兵變」。Hit 時台灣是日本統治,第5任台灣總督佐久間佐馬太(Sakuma Samata)任內以武力鎮壓台灣原住民,武昌兵變/起義對 hit 時台灣來講並無啥關聯。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後,中國看待雙十節是「辛亥革命紀念日」,南京「十朝歷史文化園」mā 有 chhāi 中華民國墓碑。2010年5月25日蔡英文參加台教會「中華民國流亡台灣60年暨戰後台灣國際處境新書發表會」時 bat 表示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所以蔡英文佇十月初十公開呼籲「中國」看待「中華民國」存在「事實」,「事實」tō 是民進黨頭人進入流亡政府體制以後,台灣主體史觀會予流亡政府中國史觀收編去。

台灣 kap 雙十節有關聯是因為二次大戰日本戰敗,聯軍統帥MacArthur派蔣介石元帥接收台灣 kap 北越,胡志明因為 bat 予中國黨關佇廣西監獄,拒絕蔣介石接收北越,領導越南獨立建國成功,成做越南國父;台灣方面是林獻堂歡喜迎接蔣介石政權接收台灣,soah 引起二二八大屠殺,路尾林獻堂流亡去日本,客死東瀛。1949年十月初十中華民國政府由東南軍政長官陳誠佇台灣主持閱兵,閱兵目的是欲向毛澤東展現武力,但 bô-lōa-kú 中華民國流亡政府走路來台灣,1951年十月初十由蔣介石取代流亡總統李宗仁主持「國慶」典禮。

十月廿二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欲佇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善廳3F第二會議室舉辦第六屆台灣近代戰爭史學術研討會,主體是「Tùi 戰爭歷史看台灣地位 kap 前途」,雙十節是毋是台灣國慶,研討會會提供方向予大家思考,鼓勵公報讀者 kap 台灣天然獨學生參加。

台灣主權地位 kiau 二次大戰美國、日本有密切關係,《舊金山和約》規定日本戰後放棄台灣主權,台灣主權佇 tó 並無特別說明,《舊金山和約》子條約《台北和約》蔣介石代表葉公超簽字同意,若照和約邏輯思考,慶祝中華民國國慶暫時應該放空,等到台灣建國成功慶祝國慶 chiah 有意思,若無有可能「豬母牽去牛墟去」,「功德做去墓仔埔」,慶祝別國國慶日無任何意義。

Taⁿ 自由台灣黨黨主席蔡丁貴教授因為妨害中華民國公務佇龜山監獄進修,自由台灣黨廢除中華民國憲法主張是台灣活路,咱應當打拚這項事工,蔡丁貴教授為台灣人坐監 chiah 有意義,因為越南國父胡志明坐監換來越南獨立建國是明證呀!

  • 走出邊陲►化做建國機會

【林家鴻專題報導】將台灣本島及其附屬島嶼,視為一個國家整體,主張台灣為「海洋國家」,這項今日看似平常的主張,從能公開言說並獲政府重視,其實也是人民過去數十年來與國民黨威權體制對抗,得來不易的民主果實。1996年,台灣首次總統民選,黨外民主人士醞釀多時的「台灣是海洋國家」論述獲得契機,彭明敏及謝長廷代表民進黨與國民黨的李登輝、連戰競選,面對中共製造「台海危機」的恐怖氣氛,堅決提出「海洋國家、鯨神文明」作競選主軸,彰顯台灣主體意識。

彭明敏試圖跳脫以大陸為中心的中國憲法框架,主張台灣早已發展成一個獨立於中國大陸之外的海島國,漢人祖先400年前放棄一切橫渡來台,不是為了擴張中國領土和主權,乃是要另闢新天下。而反攻大陸是不可能實現的政治騙局,一中、一台已是歷史事實。彭陣營以一條具有台灣島形的鯨魚橫亙在海洋上的意象作為競選圖騰,象徵台灣將以進取的海洋文化取代保守的大陸文化。

2000年,民進黨成功建立台灣第一個本土政權,扁政府上台後繼往開來拋出「海洋立國」主張,任內設立「海洋事務推動委員會」,並提出相關政策綱領和白皮書景,確認台灣是海洋國家,關注海域安全、海洋資源、海洋人文等發展願景。扁政府宣告台灣將不再作「邊陲」,大陸意識使人空幻茫然,「海洋台灣」才能使人民有盼望,是未來的主流意識。2008年,馬英九選總統時也喊出「海洋興國」口號。

近年來,台灣成為海洋國家了嗎?「海洋國家居然沒有永續海洋思維」是近年輿論熱議和環團戮力改善的殘酷事實。由於國家長期缺乏海洋事務專責機構,加上民眾欠缺知海、愛海素養,海洋環境及資源近年不斷遭受嚴重破壞,例如西部海岸線大量抽砂填海、工業區排放汙水、東部海岸線填置大量消波塊、海岸佈滿廢棄物。更諷刺的是,台灣擁有高達全球十分之一的魚種,卻因過度捕撈,造成近海魚源枯竭。

2015年立法院三讀通過設立「海洋委員會」,未來除了「海巡署」也將增設「海洋保育署」「國家海洋發展研究院」,口號喊了20年,台灣終於邁向新紀元。環團雖對「海洋部」無法如願成立感到可惜,但仍肯定海保署是政府組織改造以來唯一全新出現的機關;海委會則將海洋事務提升至具事權主體性及統合性的上位機關,可望改善以往多頭馬車,被視邊境業務的問題。

  • 海洋文學►航向探險之美

【陳逸凡專題報導】台灣四面環海,不管是原住民族傳統文化、先人橫渡黑水溝、及現代經濟生產、飲食習慣,都與海洋密不可分。然而在台灣的教育裡,向來缺乏海洋文學的系統性介紹。

什麼是海洋文學?根據大英百科全書的定義,它的指涉範圍可能包括:海洋地區文學、航海文學、海洋書寫。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以海上感官體驗為主題、或者與海洋特性密切相關、具有遼闊的海洋空間與時間特性的文學作品,都是屬於海洋文學的範疇。

幾千年前,原住民海洋神話便開始流傳,以此解釋生命起源及種族延續。例如達悟族有不知名的神在海面上造出蘭嶼島、洪水退去後北方大地出現美麗島嶼,人類從石頭及竹子中走出來的傳說;泰雅族則有海嘯捲走破壞倫理觸怒神靈的男女傳說;阿美族則有得到鯨魚協助安然返回故鄉的傳說;其他魯凱、排灣、卑南等族,也都有洪水的傳說。

關於台灣的海洋文學,當然也包括大航海時代,發現台灣驚嘆這是個美麗之島的西洋人。他們的喟嘆不是僅僅口耳相傳,而是以文字記錄下來,至今都能查到相關記載。例如17世紀出版的《一個船長在東方的冒險》《福爾摩沙報告》《東西印度驚奇之旅》等書,都有提及行旅經過台灣的見聞。

17世紀後,因為清國海禁政策使然,外國人鮮少留駐台灣,直到19世紀才又開始外國人渡海前往台灣的相關記述,包括發現黑面琵鷺的英國人史溫侯的〈福爾摩沙訪問記〉、美國人史蒂瑞〈來自福爾摩沙的信件〉,以及宣教師甘為霖、馬偕等人,都留下可觀作品。

至於以漢文為主的作品中,明國的陳第的《東番記》就有記錄台灣原住民的早期歷史;在台灣被清國征服之後,亦有日漸增加先人渡海來台的相關記述,郁永河的《裨海紀遊》就記載來台灣採硫磺礦的公務旅遊見聞;在明清之後,台灣割讓日本時,更有許多文人留下許多國族劇變下的海洋書寫,例如洪棄生的《瀛海偕亡記》等。

隨著日治時期的來臨,社會趨於穩定,相關的踏查、遊記亦紛紛出籠,不論是漢文古典詩、日文的創作、甚至是發動大東亞戰爭期間對海洋的歌詠,都為數眾多。而到了今日,廖基鴻、夏曼‧藍波安、劉克襄等人,也紛紛以漁民、原住民、生態觀察家的角色留下許多作品。

關於海洋文學,本文所提只是冰山一角,沉睡蒙塵的作品還在等待發掘,未來的海洋,仍有賴海洋子民繼續書寫。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