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路德劃時代之舉改變宗教面貌 教會合一攜手面對21世紀社會新挑戰
►長老教會為開啟宗教改革500週年活動,邀請天主教一起舉行共融禮拜。(攝影/林宜瑩)
【林宜瑩專題報導】2017年全球宗教改革500週年紀念活動以「普世合一、公義和平」為主軸,不再強調500年前宗教改革是開創新教會,而是強調基督教與天主教在耶穌基督的根基上、在宣揚福音的使命中,如何和好、共融、合一,一起面對21世紀的新局勢。
曾是羅馬天主教會奧斯定會修士的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在1517年10月31日在德國威登堡教堂門口貼出〈95條論綱〉,要求公開辯論, 他主張「因信稱義」,反對當時羅馬天主教販賣贖罪券,在歷史上被視為宗教改革運動的開始,因印刷術的發明,使這波改革熱潮延伸整個歐洲,後來他也成為基督教路德宗(又稱信義會)的開創者,其作品也影響法國出生的加爾文(John Calvin),於1536年在日內瓦發表《基督教要義》,加爾文神學深深影響荷蘭、蘇格蘭與英格蘭的教徒,更與長老會息息相關。
在德國,不論是教會界、文化界或政治界,都十分看重2017年宗教改革500週年紀念,德國聯邦政府與德國福音教會(EKD)也聯合成立了總責執行單位,特別強調「開放、普世與人權」,不再限於基督宗教革新精神,直指21世紀全球化的挑戰,所有基督徒都應藉此機會從革新中反省、實踐基督宗教的中心價值。
EKD議長貝德佛-史托姆(Heinrich Bedford-Strohm)直言,宗教改革500週年的慶典是一個新舊教和好的機會,當初馬丁路德發起改革的初衷,是要提醒教會用正確方法來見證基督,讓世人能重新看見基督,這是當今天主教與基督教應一同攜手合作實踐的方向。「我們是一個普世的教會,不是分裂的教會!」而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將於10月31日抵達瑞典,參加路德宗與天主教聯合舉行的共融禮拜,是500年來天主教首次參與的新教宗教改革活動。
從去年開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便與德國宗教改革500週年主責執行單位合作,在台灣一起推動相關紀念活動,今年10月17日在濟南教會與天主教台灣主教團合辦「宗教改革500週年紀念活動」開幕感恩共融禮拜,邀請前EKD柏林區主教沃夫剛.胡伯(Wolfgang Huber)以「宗教改革與普世人權」為題證道。胡伯強調週年慶祝活動,並不是用來記念任何一位改革者,而是要一同記念耶穌基督,也勸勉大家在記念宗教改革500週年時,要以更謙卑、寬廣、合一角度去看待新舊教的共融禮拜,一起回到耶穌基督的面前來。天主教台北總主教洪山川回應時期勉新舊教不分彼此,「當我們都在一起時最好!」盼望新舊教「一起回到耶穌基督的基石上!」
今年8月13日,總會便已邀請德國駐台大使歐博哲(Martin Eberts),以「過去的事絕不只是過去而已──德國駐台大使談德國轉型正義經驗」為題,在台北濟南教會舉行專講,11月19日及12月10日也將於花蓮港教會和台南神學院舉行巡迴講座。這次胡伯來台,則是以「宗教改革與普世人權」為主題,分別於10月16~26日先後在台北、花蓮、台南、彰化、台中等地進行巡迴講座。2017年2月16~28日,則邀古倫神父(P. Anselm Grün)以「全人關懷與慈悲正義」為題來台演講;5月24~26日,總會應EKD柏林差會之邀將組團赴德參加「教會日」暨宗教改革500週年紀念活動;10月25日至11月5日,則會邀請杜賓根大學教會史教授、宗教改革史研究權威雷平教授(Volker Leppin)來台巡迴座談。
-
性向非自由意志 國家無權限制家庭型態
【林宜瑩專題報導】「性傾向不是人可以自己隨便、任意選擇的。」「同性伴侶的家庭也應該被接納。」「教會應以更寬廣的心接納同性戀者及關心同性伴侶家庭」前德國福音教會(EKD)主教沃夫剛.胡伯(Wolfgang Huber),以「家庭還有未來嗎?」為題演講時,強調每個人都是從母胎而生,母親也非一人可以生育,父母是「人」出生時第一重的人際關係,因此「家庭」扮演重要角色,無論是三代同堂、雙親、單親、孤兒、同性伴侶建立的家庭都應被大家所接納。
胡伯直言,在現代多元家庭型態,同性家庭也應被接納與支持,同性之間願意在公眾下承認彼此情感,這是應被大家祝福的,總比躲在黑暗角落偷偷摸摸的好。他指出,國家沒有權力去限制家庭該有怎樣的型態,反而要去幫助新型態家庭的發展,例如1949年德國基本法制定時,就明確指出婚姻與家庭是必須被憲法保障的,可是國家不該過度干涉家庭的型態。他表示,每一個人都有家庭,就算有人說單身不算一個家庭,但單身的人也有原生家庭,甚至孤兒、用醫學科技生出的孩子,都有權利認識自己的原生父母。
胡伯說,十誡提到的家庭,是個人與上一代之間的關係,沒有人能拒絕世代交替的家庭責任,傳承下去才能使人感受到幸福,他強調,家庭帶給人的責任第一是男人與女人的婚姻關係,第二是小孩出生與成長的關係。有人說,現代醫學科技讓孩子出生形式多元化,甚至可讓性別之間得以互換,當性別在家庭角色上有了很大改變,是否家庭關係就不再重要了?對此,胡伯表示長期以來,社會多以保守角度來看家庭,很多人開始對家庭存在價值提出質疑,這種轉變並不代表家庭失去功能與存在意義,家庭關係就是負責任的關係。他指出,歐洲離婚率雖高,可是持續性的婚姻比例也逐年提高,因此家庭仍舊有好的前景,現代人也有責任來共同形塑家庭存在的價值。
談到同性伴侶及家庭,胡伯指出,聖經裡提到的同性關係,與現代所認知的不一樣。聖經裡對於性別,僅有男與女之間的認知,性傾向也僅有異性戀,認為同性戀傾向是個人選擇的,無論在利未記或使徒保羅皆因有上述既定印象,才會推論同性戀是違反自然的認知,也覺得可以「扭轉」回符合「人」本性的性傾向,加上當時同性性關係與異教的祭祀行為相關連,因此無論舊約、新約在談到同性性行為時多強調應禁止。
如今,許多科學證明性傾向並非出於人的選擇,但很多基督徒不能接受此論點,到底我們該用怎樣態度面對同性性傾向?胡伯認為,不該再以聖經觀點覺得可以「扭轉」同性戀,反而是如何讓同性伴侶關係具責任感、持久、謹慎相待且獲得法律保障,而不是一昧對同性關係抱持歧視、排擠態度,從教會倫理學的角度來看,無論性傾向為何,每個人都擁有尊嚴與被尊重。
儘管如此,胡伯也表示,他個人並不會對同性關係使用「婚姻」這兩個字,「『婚姻』是要保留給男與女、有下一代可能性的」,至於孩子如何在不同形式家庭裡發展、成長,他認為如何保障其權益與尊重其自決權才是首要考量的,一個人有無幸福感跟出生成長背景是有連結的,才能深刻感受到這是上主的賞賜,也會因為有下一代,對未來有所盼望。
台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學教授鄭仰恩聽完演講後表示,他個人肯定胡伯對普世人權價值的堅持,特別是胡伯主張給同志族群與異性戀一樣的權利。若從德國現行有婚姻法與伴侶法並行、同性伴侶基本權益與異性戀者無異來看,其實不難理解胡伯以保障孩子權益與自主權為由,無法將「婚姻」二字以及領養或撫養權用在同性伴侶上。他指出,德國在處理同性關係上,經過長時間的社會對話,是循序漸進才有如今的法律保障。胡伯若是有機會多聽同志基督徒的聲音,應該可更深感受到,為何他們對「婚姻」有一定的渴望。
-
分享德國轉型正義經驗 歐博哲:誠實面對歷史
【義工記者林佳靜專題報導】德國在台協會處長歐博哲(Martin Eberts),日前在濟南教會受邀談德國針對納粹與前東德二度處理轉型正義的經驗。他表示,誠實面對過去,才能克服痛苦。
2017年是宗教改革500週年紀念,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自今年8月起,舉辦「宗教改革與普世人權」系列活動,邀請德國駐台代表歐博哲分享「德國轉型正義」經驗。本身是天主教徒的歐博哲,會中也引用天主教前教宗本篤十六世(Benedictus XVI)在2006年5月28日參訪納粹時期波蘭奧維茲集中營所說的一段話:「過去的事,絕不只是過去而已,它會告訴我們哪條路該走,哪條路不該走。」他表示:「我們活在教宗方濟各所說的慈悲的時代。所以我們所做的不只是在物質上處理過去,也要對受害者的後代,展現同理心,感受他們的感受。」
他以德語「Vergangenheitsbewältigung(克服過去)」表示,這不只是直接參與戰爭和屠殺的那一代的任務,而是每個世代都必須共同面對的責任。他也提到,教會在處理轉型正義過程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
歐博哲指出,德國國家歷史上有兩次處理轉型正義的經驗,第一次是戰後處理納粹罪行,第二次是東德共產黨垮台後,處理威權遺緒,德國以開放檔案、公開真相、賠償、道歉和解來處理。他說,二次大戰後的德國,當時是一片廢墟,在國際上也遭到其他國家的排斥,因此,德國為了重返國際社會,選擇的做法就是面對過去,並且誠心取得猶太民族的原諒及和解,若沒有這樣的過程,德國現在不可能成為自由民主的國家。
1989年東德垮台後,德國又再度面臨要反省過去的難題。歐博哲提到,關於德國第二次的轉型正義工作,就是展開對國家情治單位的調查、開放歷史檔案等;而檔案的開放,不僅是給歷史學家、政治學家作為研究,同時也開放給人民去查閱內容,甚至能直接看到當時的「告密者」姓名。他說,在這樣的開放情況下,非但沒有造成社會對立,還促進了和解,「因為重點不在於報復,而是讓所有人知道事情的真相。」
歐博哲認為,新生代必須知道歷史真相,不能讓他們處於無知的情況,以免被人利用。他舉例,1968年歐洲學運,曾有學生革命分子,不斷指責德國政府沒有積極處理納粹罪行,意圖造成國際社會錯誤印象,但其背後,卻力挺中國共產黨獨裁政權,還極端的反猶太,令人覺得荒謬。
歐博哲指出,誠實面對過去才能克服過去的痛苦,故意遺忘或美化,對民主社會來說是不可能的。德國人和受害者之間的和解經驗可以拿出來分享,但必須區隔個人恩怨和民族國家所做的罪行,若只是單以國家集體罪行來處理,只會讓仇恨再度點燃。
-
合一使教會日更有力 組團赴德見證友誼堅
【林家鴻專題報導】做為一個孕育宗教改革的偉大國家,德國基督教主要的宗教團體德國福音(EKD)如何記念宗改500週年,備受國際關注。EKD長久以來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無論在普世組織或雙邊的事工合作上,都是關係密切的合作夥伴,去年傳承經驗,協助PCT締造首次在亞洲地區舉行「新教教會日」的創舉之後,明年第38屆活動將結合宗教改革紀念,PCT應邀前往,見證雙方堅定的友誼。
由EKD運作的「德國新教教會日」慶典,聞名於普世教會,它源自1949年一群德國年輕的平信徒在二戰後,因著反思信仰所發起的基督徒運動,認為教會在社會中應扮演積極追求社會公義與承擔社會責任的角色。兩年一次在不同的城市舉辦,每屆總吸引大批國內外人士到訪;2003年起天主教也加入行列,在「合一使我們更有力」的信念號召下,雙方約定每7年合辦1次「合一教會日」。
「教會日」扮演著與社會的重要橋梁,以2011年在德勒斯登主辦的第33屆活動為例,除了強調與政府合作,增進彼此了解與資源共享,更致力於向民眾展現教會關懷與投入社會與政治改革的熱情、行動背後的信仰價值,讓上帝與弱勢者同行的真理變得容易理解。「只要是當代重要議題,在教會日都佔有一席之地。」德國聯邦議會副議長戈林-愛卡德(Katrin Goring-Eckardt)時任「教會日」主席,她指出,日本福島核災、利比亞的軍事干預等重大事件都引發熱議,「教會日」突顯重大議題的政治意義同時,也帶入靈性的意涵,「時代的代言人」是教會一直以來扮演的角色。
第33屆「教會日」為基督教式微地區收得正面果效,德勒斯登過去40多年受到共產無神論政策薰陶,受洗者雖然僅佔人口的10%,然而「教會日」的到來引發了非基督徒民眾對教會的興趣,許多家庭開門接待外地的基督徒朋友,5天內20多萬人湧入參加音樂演出、時事論壇、查經、事工攤位和禮拜等2000多項節目,從內心深層的心靈問題、神學哲學到外在全球的環境倫理、性別意識、經濟公義,皆是探索和交流的主題,讓許多非基督徒經驗到基督信仰的價值與生活。
明年5月24至28日第38屆「德國新教教會日」特別結合宗教改革500紀念活動,PCT應邀組團出席之餘,也計畫參訪前東德民主化轉型正義以及德國教會社會福利委員會旗下的社福機構,為PCT社福機構之轉型找靈感。另外,德國萊茵地區科隆中會趙有源牧師獲悉PCT赴德消息後,提出舉辦「歐洲台灣基督徒會議」的構想,盼一同討論旅歐基督徒的牧養議題。
-
2017宗教改革學習之旅
【林家鴻專題報導】想要來場不一樣的德國之旅嗎?台灣長老教會總會為了迎接宗教改革500年,明年2月至8月特別與耶路撒冷旅行社合作舉辦「宗教改革500年學習之旅」,總計5梯次,弟兄姊妹可以透過專業的導覽解說,循著馬丁‧路德的腳蹤,走訪宗教改革時期許多重要的歷史地點,從教會歷史與神學發展的視角再次認識德國,並擴張自己在信仰知識上的深度與廣度。
宗教改革500年學習之旅共13天,將造訪艾弗特,認識馬丁‧路德接受神學教育、被按立為神父的奧古斯丁修道院。瓦特堡是音樂家巴哈的故鄉,路德也曾在此隱居10個月,並於斗室中翻譯新約聖經德文譯本。艾斯里本則是路德的故鄉,將參訪其故居及威登堡教堂──1517年,他就是在此張貼〈95條論綱〉,公開與當時的天主教決裂,為被視為新時代歷史的起點。
旅行團也將前往沃木斯,了解路德當時如何在帝國皇帝、諸多公國國王面前,與教廷代表展開世紀答辯,對往後歐洲情勢產生無與倫比的影響。「宗改500年學習之旅」期望弟兄姊妹藉由認識宗教改革的緣由與發展歷程,能進而思考教會如何與現今的社會互動?當眾教會之間不斷呼喊合一時,若沒有了解當初分離的原因,這樣的合一是否真實?詳細資訊請上「耶路撒冷旅行社」官網:www.jrstours.com.tw。
-
宗教改革紀念手札 限量發行
【陳怡萱專題報導】迎接宗教改革500週年,台灣教會公報社陸續推出限量紀念產品,其中正受到熱烈「選號」搶購的是僅發行1517本的《宗教改革500年紀念手札》,每本皆附有專屬編號,並附贈燙金書籤一只。截至目前已有140個號碼預定。封面採用高質感絹布印刷,內含2017年週曆、主題文章、12位宗教改革人物及歐洲相關景點介紹。公報社社長方嵐亭強調,限量用於提醒「走一條不易路的人少」,但在上主眼中卻是獨一無二。
限量1517本的數字指的是1517年,當時主張「因信稱義」的馬丁‧路德提出〈95條論綱〉,反對羅馬天主教販賣贖罪券,這是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的開始。時光飛越500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作為改革宗教會一分子,願在這值得記念的一年,帶領信徒重新思考信仰的真義及當代處境,因此公報社特別推出紀念手札等產品及關聯讀物。
除限量的《宗教改革500年紀念手札》,同步推出的《Reformation 500──改革不息,微光不熄》紀念特刊亦值得閱讀與收藏。書裡的列傳介紹幾位與新教發展、特別是與長老宗發展有關的歷史人物,巡禮則是特意選取改革過程中歐洲不同國家的事件,至於宗教改革遺留的各項信條資產也在特刊內呈現。
宗教改革並非發生在遙遠的他方,台灣本地的信仰發展也是每位信徒應關心的重點,如何在本地、在當代活出「改革宗基督徒」的身分,是你我需要不斷思考、與時代對話才能具體實踐。因此,2017年週曆手冊《微光》也特別介紹12位台灣人物的生命故事,盼成為每位基督徒的模範,引發個人生命、信仰使命之間的對話與思索。
此外,公報社發行的2017年月曆也以「宗教改革」為主題,使用者可藉由每月主題及相關行事進行整年「改革中」的提醒和省思。詳洽:06-2356277轉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