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多一點「社會實踐」課

由環保團體陪同,20位小朋友在北一女校門口希望總統保全彰化大城溼地,小學四年級的彭嘉瑜在自製大型明信片紙板上寫下,「希望總統跟大家一起保護白海豚跟大自然,因為光靠一部分的人是不夠的,要有健康的環境,才有幸福的國家」。

相同的議題,各個領域的高中、大學青年們討論出1月26日在環保署守夜的行動,他們在海報上寫著:「直到國光石化開始運轉,我喝著污染的毒水,吸著致癌的空氣,再也吃不到乾淨的蔬菜、奶蛋、魚肉、蚵仔與米飯,我彌留在安寧病床上,再也沒有人能替我說話了&hellip&hellip」號召更多青年來關心。在仍被視為尊貴的「大學生打工笨死了」、「公務員不是一般人!」封建官僚士大夫價值中,我們樂見教育中利他、為人的觀念在寒冬中嫩芽漸長,也讓環保人士從對政府宛如一頭拉不動的大牛的絕望中,看到遠方乍現曙光。

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森 (John B. Watson)說,給他一打孩子,透過環境安排,可以使他們成為法官、醫生、強盜或小偷;他主張行為不是與生俱來的,不是由遺傳決定的,而是受環境因素的影響被動學習的。這樣的主張雖不全然受認同,但無庸置疑的是環境影響人的行為至鉅,所以當各項議題的公民運動的自主性參與者年齡層往下降,真要慶幸公民意識的環境仍有進步,如果再多一點「社會實踐」課,對社會真是好事。

好一陣子,醫學教育被譏諷是培育藥商而非良醫;醫不好、看不死的科別取代傳統的「大科」成為熱門。而所謂的「恐龍」法官與只會考試的「背多分」法官,被批評生命中絲毫沒有社會參與,造成判案多有偏頗。其實,關鍵在於正規教育中少了太多的「社會實踐」課,少了生命的張力。

馬偕博士在世時的教學,是非常「社會實踐」式的,也培育了許多對人、對土地關懷的熱情傳道人,本期《台灣教會公報》也以較大篇幅報導,馬偕醫院與馬偕醫學院連袂至台東利稻部落參與當地教會事工,說出院方與校方希望這群將來的醫生們,帶動醫界多一份視病猶親之情,多一點謝緯牧師當年「醫生早一分鐘到、病人少一分鐘痛苦」的情操,畢竟犧牲與奉獻絕非嘴巴說說就能辦到。

我們的信仰裡也是需要更多一些「社會」、「公民」元素,這會讓我們從關心周遭更貼近耶穌愛人的臉頰。信仰價值中的個人救贖固然重要,懂得攜手並進、互助共榮更是可貴,作家楊逵的作品中寫著:「小伙子,大家來賽跑,不為冠軍,不為人上人,老幼相扶持,一路跑上去,跑向新樂園。」這個新樂園真像極了福音書說的上帝國。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