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院的省思

&nbsp20世紀重要的哲學家,及後現代哲學的創建者懷德海(A. N. Whitehead),在他的《教育的目的》一書開頭論到:有人對某一個人後半生的成功表示驚奇,因為這人少年時表現平平。他引用了威廉湯普大主教(Archbishop W. Temple)的格言:「問題不在於他們18歲時作些什麼,而在他們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It is not what they are at eighteen, it is what they become afterwards that matters.)來指出自我發展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自我發展」不會憑空產生,對一位神職人員來說,前段需要家庭、教會的培育,後段則由神學院負責,共同負起培育上帝國人才的重任。

現今的神學教育都面臨:少子化,招生不易;立案時程長,耗時費力;經費難自主,常寅吃卯糧,難有長期發展計畫&hellip&hellip等困境。困境中都有機會,也隱藏著危機;關鍵在如何面對。以下有幾點省思:

1.上帝的呼召──上帝的呼召是成為神學院老師和學生的前提,問題是:呼召是很主觀的信仰經驗,判準在哪?有客觀評斷的要素嗎?如人格成熟、情緒穩定、謙卑服事、人際關係良好、反應敏銳、熱誠愛人&hellip&hellip等,這是教會推薦時要關心的。

2.身教與言教──神學院老師的身教重於言教,謙卑受教者才可能成為有智慧的教育者。學生也當以此自我要求,接受充足的裝備,好成為服事教會信徒的典範。因此,真理學術探討、團隊服事技巧、認同委身精神、互助團契生活&hellip&hellip等的均衡成長是不能偏廢的。

3.專業或學術訓練──專業看重的是實用與技巧,學術專注的是學理與思維的深度,2者似乎欠缺交集。其實,實踐神學是聖經、系統、歷史神學的整合;後3者若沒有足夠的深厚基礎,談整合,若非不能,就是膚淺。而且,多年的觀察發現:有神學深度的學生大部分都有長期有效的服事,反而太看重技巧的學生,很容易「黔驢技窮」。不幸的是,教會重視那看得見的實用技巧,卻忽視那看不見的神學深度,特別是實況化的神學思維。

4.人才斷層與待遇偏低──神學院教授的養成時間長,通常需要10年;投入的人少,每年讀博士班的學生平均不到2人;這現象很容易造成人才的斷層。這是神學院普遍的困境,加上教授薪資低於教會牧師,更是雪上加霜。這是教會要共同正視的問題,除非教會認為:「低薪是教職尊嚴的象徵」,否則就要改弦更張。長老教會絕對有能力處理這問題,端在看重與否,看重就會提出解決之道。

神學教育的核心是人,特別是受主呼召的人,而教育的目的是激發自我發展的潛力,為神所用。

&nbsp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