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文(《新使者》雜誌執行總編輯)
 台灣經過漫長的戒嚴時期,走過國民黨政府威權高壓統治,幸運地在不流血的情況下轉型為民主國家。然而,怎樣才能使得民主文化更加穩固、擺脫威權復辟的陰影呢?轉型正義是一個重要環節。所謂「轉型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是指:民主轉型之後,現政權對過去威權政治所造成的社會傷痕所做的善後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對受害者的復權及補償、在法律或道德上追究加害者的責任、追查並呈現歷史真相。
對轉型正義的渴求,往往成為推動民主改革的力量之一,平反運動和民主運動相伴相成,例如228議題在台灣民主化過程所起的作用。從海外政治異義團體以記念228來維持反抗精神,到228家屬林宗義向政府提出「道歉、賠償、公布真相、建碑、設立紀念日」的訴求,228從禁忌轉化為台灣人民共同的、可言說的記憶,受害者得到賠償、回復名譽。這過程中,台灣經歷了國會全面改選 、全民直選總統、政黨輪替,確立民主政治。但是,228到底無辜死亡者有多少?誰該為228大屠殺負責?這些問題仍然爭執不休。今年台北228紀念館的常設展更新,就引來質疑。或許這個展覽努力要呈現更多元的觀點、多角度的史料,但在長期關心228的人士看來,論述難脫淡化政府責任的意圖,未有效呈現228事件的責任歸屬。
「轉型正義」最困難、同時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對加害者的究責。透過批判加害者的作為不當,才可能呈現正義。以228事件來說,當時國家最高統治者當然應該要負責,還有在台灣的行政長官、軍方、各層決策者、負責執行者,到底他們做的事情是什麼?為何這樣做?是否合法?是否合理?即使年代久遠,無法做法律追訴,但是至少應該在歷史記上一筆,讓人們知道誰該負什麼樣的責任。
228事件在1990年之後得到政府正面處理,引起廣泛注意,在歷史事實上已有較多共識;相較之下,有關白色恐怖時期的研究較少,政府投注的資源也較稀薄,因此在歷史真相的認識上相當含混,責任歸屬問題更是曖昧。一位外國朋友看了總統府前的「白色恐怖受難者紀念碑」的碑文,感想是:「碑上說40多年間很多人被捕被殺,到底是為了什麼原因?又是誰做了此事?都看不出來。這樣到底是在記念什麼?」
目前有關228和白色恐怖的官方紀念文字,都未清楚表達出當時統治者捕殺無辜的理由和應負的責任,以致受難者的形象清楚,加害者面貌模糊,這樣一來,恐怖統治之惡和天災又有何差別?如何才能看清真相、防止再度發生?
「要追求良善,擺脫邪惡,你們才有生路。這樣,就照你們說的,上主──萬軍的統帥上帝才會真正的與你們同在。要嫉惡如仇,喜愛良善,在法庭上伸張正義。這樣,也許上主──萬軍的統帥上帝會對這國家的殘存之民顯仁慈。」(阿摩司書5章14~15節)今日台灣需要了解過去獨裁統治之惡,才知道如何追求良善,珍惜寶愛一個尊重人權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