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設計發展中的4個大夢

◎唐峰正(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士林靈糧堂會友)

辦理「通用設計獎」評審的機制真的很有趣,7位評審,各有7種顏色的貼紙,評選時,直接將貼紙貼在作品上,再視作品的貼紙數多寡,分幾輪進行篩選。這是最簡單也是最科學的方法,不必花太多時間在一些複雜的計分工作上;將事情簡單化,才會推展得快。

在我們的比賽規則中,每個學生在參賽時,都會簽署一份智慧財產讓與書,如果作品入圍或得獎金,著作權就歸基金會,基金會便有權主張再製,這就成了基金會的資產。這些創意再與產業結合,轉化成商品,透過市場機制販售,所得一部分利潤,回歸捐贈基金會,讓基金會可以持續運作,產業透過捐贈節稅,對本身也有利益。如果這種機制可以正常化,非營利組織就可以達到社會企業,自給自足的規模。

在台灣,「通用設計獎」可說是一個創新的獎項,也因此引起討論,得到參賽者很大迴響;每年平均有800件參賽作品,但得獎者僅能有10幾件,也就是說,每年都有700多件作品未能入圍。事實上,這些遺珠之憾的創作理念與呈現的企圖心,只要稍作修改,並不亞於得獎作品。

舉辦的第2年我們就意識到,這些作品不能就此嘎然絕響,應該馬上跟進,否則10年後,當累積量達上萬件,將來不及回溯,造成許多好點子無法善加利用。於是我們提出了通用設計的「四大循環」。如果此四大循環成功運轉,將會成為台灣社會企業最佳模式。

要把品牌建立好,就要把它做對。首先,每年辦好優質的比賽,有足夠好的作品量,成為源源不絕的貨源,包括產品與創意。接下來,定期辦理工作營,與業者直接對話,建立商品化平台。從那些未入圍的作品中,以食、衣、住、行進行分類,再篩選出具有潛力的作品,安排作者和工業設計相關的專家、廠商對話,現場給予指導,提出修改建議,增加商品化的可能性,有業者的參與,可拉近與市場的距離。

一旦業者與原創者進入合作關係階段,基金會便退位不再介入,只要對方認定,基金會是未來產品獲利的優先受贈單位之一。產業賺錢,基金會也有收入,只要有幾件成功的作品,基金會每年辦比賽的經費就不成問題。當達到一定名氣,或產品已在市面上流動,就會吸引更多企業願意主動加入。

當上述2個大步跨出後,第3個循環就是認證。一旦通用設計的商品概念成形、基金會也具備公信力,有公權力授予我們扮演認證的角色,為商品貼上符合「通用設計」的認證標章。讓消費者習慣購買合乎通用設計要求的產品,價錢不一定比較貴,但一定是好用,可滿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最後一個循環是獎學金的成立,我們的獎學金,將不只針對大專院校,還延伸至高中、國中、小學,透過教育傳達理念,將通用設計的精神往下扎根。如今這場與愛有關的夢還持續進行著,2011第6屆通用設計獎(www.ud.org.tw)已經開跑了!歡迎看倌們也一起來加入。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