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在地的本土劇

◎江淑文(新使者雜誌創意及推廣總監)

看台灣、歐、美、日、韓的連續劇或是電影,只要有夫妻、情侶或是親子之間發生爭吵,有一方憤而奪門而出或是轉身離去的劇情,多是開著車或者是騎機車揚長而去;要不也可以攔下一部計程車,交代司機趕快開走;有時剛好一部公車經過,趕緊跳上車;也有過的情景是剛好經過火車站,也剛好火車進站,又很剛好在車廂關上門的那一刻跳上車;最不濟,可以放開腳步、大步跑離。

以上是我們熟悉的場景,但是我出差到不同的國家,尤其是南亞和東南亞,看了當地的戲劇,也會有上述夫妻、情侶或是親子之間發生爭吵,一方憤而離開的情景,但是離開的方式或是交通工具就很不一樣。在印度,先是劇烈口角,然後很戲劇性的,多半是女性的角色突然唱起歌、跳起舞來(非常扭動肢體的印度舞)。在泰國、緬甸、越南和柬埔寨,我看過的戲劇中都是情侶吵架,剛好轉身跑開都是女主角,她們跑到黃水滾滾、混濁的河邊,跳上簡易的竹筏、發動馬達、駕著船離去,男主角要不跳進河裡,但是追不上遠去的船,要不就是沿著河岸跑、呼喚女主角。

駕著船、順著河流離去的場景對台灣人而言,是一個很難想像的畫面。但是在泰國、緬甸、越南和柬埔寨這些可以用「水鄉澤國」來形容的國家,河道密布、水道穿梭在巷道之間是很常見的景色,除了大都市,人們習慣以小船作為交通工具,常常有車在路上走,小船沿著路旁的水道緩緩前進的交錯畫面。好幾次,我指著電視上駕著船離去的畫面跟當地的婦女解釋,這是很寫實的在地生活的情節,並不一定要模仿西方國家的情境。我並以此做起頭,跟她們討論「新眼光讀經」的意義。

「新眼光讀經運動」是亞洲基督教協會(CCA)所推動的,鼓勵亞洲教會能擺脫西方的觀點,以自己的亞洲觀點、自己的處境來了解聖經。我自己個人適逢台灣開始推新眼光的時代在總會服事,得天時、地利之便,可以自陳南州、黃伯和、鄭仰恩等牧師的互動、同工中,略知「實況化神學」、「鄉土神學」、「本土神學」之皮毛。爾後,參加盧俊義牧師的查經班,學習到用在地經驗解釋聖經的情境。

凡事互相效力,這些經驗讓我得以在幾年後跟其他亞洲婦女分享新眼光讀經的基本精神。這些亞洲國家過去有被西方殖民的經驗,加上福音傳入、教會的成立過程深受西方傳教士的影響,深信西方教會的價值、對西方傳教師的教導深信不疑,對自己的本土價值和見解很沒有自信,不敢挑戰自己和西方世界的差異性。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很多柬埔寨教會努力存錢或是募款為教會買鋼琴;我也遇到一個緬甸教會在列教會事工異象時,是要在教會架起一座管風琴;也有很貧窮的教會想組小提琴樂團。我曾經跟這些教會溝通,誰說禮拜中用的樂器一定得是鋼琴、絃樂器或是管風琴?這是歐美的普遍樂器,聖經中並沒有指定。

反而是在詩篇頻頻出現琴與瑟等當時、當地特色的樂器,所以這些亞洲國家也可以用自己的傳統樂器作為禮拜伴奏、讚美的樂器。另外,我也舉了最近參加一些不同國家的教會慶典,在領聖餐時,很多都不再用麵包跟葡萄酒,而是用當地自有的傳統食物和飲料,比如我在菲律賓領過香蕉糕和甘蔗酒的聖餐;在日本領過類似像鏡餅的麻糬和抹茶的聖餐;在台灣的原住民部落領過小米搗成的麻糬、小米酒作的聖餐。

我沒有受過專業的神學教育,因此我沒有辦法用倫理學來說服對方,但是有實際的生活經驗讓我可以用實況、具體的例子與別人交通,用分享的精神讓彼此明白在地的信仰,願上帝祝福保守我們彼此,互相學習,榮神益人。

&nbsp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