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籍老兵口述經歷 補足歷史缺頁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導演余一治近年來長期進行「台籍國軍、日本兵口述調查及影片紀錄攝影」及「二二八受難者與家屬訪談影像紀錄片攝影、訪談」,在他所完成的計畫中,有不少已經錄製好、但沒有後製出版的珍貴記錄。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邀請余一治參加在3月12日舉行的「東經120——135度:烈火青春」電影座談會,地點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此座談會以台灣兵紀錄片為主題,包含映後座談,而余一治拿出目前預剪版部分內容與現場來賓一起分享、討論。

(攝影/邱國榮)

余一治近年來的影像紀錄攝影計畫,涵蓋台灣歷史中多重面向的人物與事件,尤其是對於二二八事件與台灣兵相關的影片紀錄,更是對於歷史記憶的保存與傳承有著重要的貢獻。這次座談會提供了珍貴的機會,讓觀眾能夠進一步了解這些影片計畫內容,以及交流對於歷史記憶的看法和經驗。

余一治受訪表示,預計年底上映完成版,長度一個半小時,面向涵台籍日本兵的求學過程、參戰、然後回來台灣經歷二二八等這些歷程。拍攝時間長達7年,他說,一開始是因拍攝台籍國軍的紀錄片,陸續採訪幾位台籍國軍,發現他們跟台籍日本兵的關聯性很大,可是台籍日本兵在戰後回到台灣找不到工作,被剛代表盟軍接管台灣的國民黨軍方半誘騙到中國參與國共內戰;期間遇到國軍潰敗,然後被成為共軍,因此日軍、國軍、共軍這三種軍服都曾經穿戴在他們部分人身上。

(攝影/邱國榮)

余一治指出,從事戰鬥行動的台灣人數約8萬,而在軍隊中非從事直接性戰鬥行動的軍人稱為軍屬,人數超過10萬;也就是說在投入太平洋戰役的台灣人約略20萬,但其中死亡人數約3萬、失蹤人數約2萬。

他表示,台籍日本兵是出生於大正元年左右的世代,是接受最完整日本教育的一群台灣人,認同自己是日本人,尤其他們看過衣衫襤褸的中國兵的軍紀頹敗,所以他們是戰後最不歡迎國民黨政府的台灣人;二二八事件爆發後,他們不少人積極武裝,對抗國民黨軍。

片名《東經120——135度:烈火青春》是余一治採訪到一位戰機飛行員的台籍日本兵,從飛行員角度看南洋戰場的幅員,即是東經120至135度,而當中的重要戰場都有台籍日本兵的身影。

(攝影/邱國榮)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指出,該紀錄片企圖以綜觀二戰戰史角度,從二戰中台灣人參戰的地理縱深、年代縱深、心理縱深,爬梳出屬於台灣人獨特的二戰戰爭史觀,對於台灣歷史缺頁的補足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透過碩果僅存的台籍日本兵的親身口述經歷,描繪出台灣人參與二戰太平洋戰爭的真實經驗,以及從戰地回來之後,面對台灣社會的劇烈變動;從日本國民轉換為中國國民認同的撕裂,乃至於在台灣人群起對抗貪汙、腐敗的中國新統治者的二二八事件中,擁有戰爭經驗,受過軍事訓練的一群台籍日本兵,是以何種的角色在面對這一場抗暴行動。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