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死 焉知生

◎呂宗學(台南中會後甲教會執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季路:「敢問死?」子曰:「不知生,焉知死?」孔子第一個回答是要提醒或諷刺很多子女,父母在世時不好好孝敬,死後葬禮卻極盡奢華。

前陣子的農曆7月半也看到許多人不關心活的遊民,但是卻花很多錢供奉死的遊魂。孔子第二個回答是要提醒或諷刺一些人常常談論死後或其他虛無飄渺問題,卻不好好處理自己眼前遇到的生活現實問題。

筆者是公共衛生醫師,20多年來都專注於死因統計與死亡管理的相關研究與問題改善。死亡管理的理念是:不知死,焉知生?死亡管理者希望能好好檢討每個死亡案例,釐清這個死亡案例是否是「不該死」(譬如冤死、枉死、免死、早死、多死、歹死等),好好由這些死者的死亡經驗學習,如何讓未來更多人不要死於這些「不該死」。

第一優先不該死的是,死於他人加害的「冤死」,譬如謀殺、家暴、性侵、兒虐與老人照護忽略死亡,與管理制度缺失造成的「枉死」,譬如院內感染或工安意外死亡。因為這些死亡都是人為造成的,所以會由檢察官調查與法醫驗屍釐清責任歸屬。檢察官除了針對該個案追究責任起訴外,也可能更積極地修改法令規定避免未來有類似事件發生。

第二優先不該死是,公共衛生學者與實務者所關心的,包括透過醫療介入可以避免的「免死」,譬如抗生素可以治癒的感染性死因、馬上手術可以救活的死因,預防保健介入可以避免的「早死」,譬如疫苗可預防死因、篩檢可以及早發現預防的死因、減少危害行為可以預防的死因,與地區或不同社經族群死亡率不平等的「多死」,譬如台灣山地鄉平均餘命比全台灣少10歲,台北市與台東縣的交通事故死亡率相差近5倍。

最後一種不該死是嚴重傷病患者或末期病人,臨終瀕死時接受氣管內插管、體外心臟按壓、急救藥物注射、心臟電擊、心臟人工調頻、人工呼吸或其他救治行為,使患者身上插著許多管線使用呼吸器,最後沒尊嚴痛苦死亡的「歹死」。台灣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鼓勵民眾年輕時多多表態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意願書,就是要減少這些「歹死」。

期勉多一些人投入死亡管理的行列,減少更多不該死的死亡數。

&nbsp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