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教會缺人,找「師母」就對了?

(相片提供/Pixabay)

◉十童女

「師母」,好沉重的兩個字。我不明白為什麼只是因為跟牧師結婚,我自然成為了教會的聚光燈焦點,凡事都被以高標準衡量?為什麼自從成為牧師的妻子後,我原本的名字就消失無蹤,只剩下「師母」的稱呼呢?我好懷念我自己的名字,我過去的生活圈。為何我的豐富人生好像流沙,緩緩從我指尖流逝?難道這一切是因為我愛錯了人?為什麼牧師有呼召成為傳道人,我就也一定要成為傳道人呢?我沒有呼召啊?這種近乎歇斯底里的內心吶喊,無人知曉、無人關心,也無人安慰……。

「買一送一」似乎是教會的潛規則,一種父系社會留下來的遺毒。「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文化,讓師母直接喪失自身對未來人生的選擇權。如果教會的錢僅能請得起一個人,為什麼期待我要買一送一呢?我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非先生的附屬品,憑什麼讓我犧牲自己的人生來成全教會呢?

對於一些師母來說,除了丈夫本身有意願成為全職傳道人外,她們自己也有來自上帝的呼召。夫妻同心合一、同負一軛的事奉非常美,也讓眾教會都羨慕。但這種美妙的模範,卻不一定適用於每一個牧家啊!

據筆者長年遊走在台灣教會的觀察,這種「師母免費送」的成因有四:一、華人文化──男主外女主內,夫唱婦隨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嫁給傳道人所以自然變成師母。雖然隨著時代的演進略有進步,但這種觀點在教會仍然時有所聞。二、經濟因素──部分較拮据的教會因為經費不足,僅能給牧師薪水。三、人力不足──小教會可能因為地域、城鄉差距而人力短缺,以至於缺乏全時間同工。四、觀念扭曲──有人認為探訪的工作,僅有牧師一人會有諸多不便,夫妻一起服事才更方便,不僅能照顧到弟兄,也不會漏掉姊妹。「一兼二顧,摸蜊仔兼洗褲。」其實這是經濟與人力的變形,只是換句話說罷了!

根據馬斯洛的五大需求層次理論,或許在教會當個稱職的師母,可以滿足生理、安全、愛與歸屬的需求,但尊嚴與自我實現怎麼就白白犧牲了呢?在普遍受高等教育的今天,女性已經是可以獨立思考的個體。所以,當教會未來聘請牧者時,應把師母當作另一個獨立的個體,予以同樣的尊重。因為她是一位應該被尊重的個體,而非牧師的附屬品。

若師母為了上帝的國度,願意犧牲個人財務與自我實現的追求,那當然是一件好的無比之事;但若師母不願意,那上帝自然會成為教會缺乏的供應者。教會實在不應該以上帝之名,行「情緒勒索」之實。我相信這是祂所不喜悅的!

讓師母決定自己的人生就是尊重上帝,因為上帝對每個師母都有祂的計畫。當師母不再作教會的冤大頭,教會才能從「免費提款機」的觀念中醒悟過來,適才適所地建立教會,將肢體擺在合適的位置。 (作者為基督徒)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1條評論

  1. 看到這篇文章的看法,作為男性的我,實在很想問:
    是否教會以後可以如此決定。
    當教會聘牧時,只提供牧師一個人的單人床在辦公室角落,至於師母或師丈則請自理,子女的補助也不需要負擔,若牧家要住宿,也請自理,水電瓦斯也都不再補助、交通費也自理,如此牧師的謝禮單純只有中會訂定的基本薪資以及六月、十二月的相關費用。
    如此改變,那師母或師丈的角色就可以好好的自我發揮啊!
    說真的,身為基層出身的人,一個基層家庭除了工作收入要負擔生活飲食、房租或房貸之外,水電瓦斯、子女教育、長者陪伴,還要被牧師要求十分之一、被邀請服事、關懷新朋友時甚至要自行負擔費用,台上的牧師會說這是為耶穌付代價,是獻心、獻工與獻金,可是牧家自己卻是如此態度,難怪大家都不想支持教會了。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