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âng-phoāⁿ(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Q:請問年輕牧者該如何與年長的小會員或長輩同工?遇到質疑的時候怎麼辦?
A:現代人壽命長,年輕的教會牧者能當長老孫子的情況愈趨常見。撇開教會的擇牧文化,就年輕牧者和年長小會同工的互動而言,普遍會產生問題的原因大略有兩樣:一、恐懼──長輩不信任晚輩與晚輩畏懼長輩權威;二、差異──世代之間各層面的隔閡。
信任問題通常是長輩認定年輕牧者的經驗不足、態度不好或不好控制。有了以上偏見,長輩就容易質疑年輕牧者的做法或決策。年長同工就跟傳統家庭的父母一樣,若他們認定了誰是「孩子」,就會擔心「孩子」做不好,很多事乾脆自己來,或說:「你不懂啦!」長輩面對只有自己兒孫年紀的年輕牧者,自然而然地想照顧或指導。而充滿熱忱的年輕牧者被澆了冷水也會不開心,認定某些長輩倚老賣老。
確實,許多年輕牧者在世代的環境養成下,懂得的人情世故確實不多。相反地,年輕人掌握獲取知識的資源,也就是網路和社群媒體。而長輩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下,要馬上適應也不容易。兩者都覺得自己掌握是非且懂得多,在認知有差距的情況下,有代溝就是難免的。
大概了解以上原因以後,我們發現:除非教會長輩和年輕牧者雙方都能在主裡承認自己有限,否則我們無法真正地彼此相愛。
談到年輕牧者與年長小會同工的方式,就要談到每個人的核心需求。有些人重理,牧者的個人德行、工作態度就會是得到肯定的關鍵;有些人重情,在意「感受」勝過「對錯」,是否肯定牧者的關鍵,在於他有沒有感到舒服。所以為什麼探訪長者非常重要,透過交流談話能了解每個人如何感受,在服事與生活中讓長輩感受到被尊榮。
尊榮長輩不代表委屈求全,牧者不分老少都該堅定溫柔地做該做的事,行在信仰中,讓他們看見你帶出來充滿見證的生命;參與他們的日常,從當中找到可以發展的事工方向;改變思維,把年長同工當作是幫補而非對手。當年輕牧者不擅長做某些事的時候,能夠請教長輩,他們甚至願意代勞。在不違背信仰公義良善的前提下,盡可能給予他人尊榮,縱使有些人的信仰觀念勢利又不願聽人說話,但更多的長輩是擁有許多精神與物質的寶藏的。
「馴良像鴿;靈巧像蛇」是身為牧者的藝術,牧者需要有原則才能遵循主耶穌來牧養,但也要夠有智慧處理他人的質疑,以免都還沒做到工就成為炮灰。若決策想法被質疑,不妨先聽聽長輩的想法,也試著把自己的想法說得更清楚,試著找到兩者之間的共同價值。
年輕牧者要知道就算偶爾有點衝突,教會不會因一次的衝突而倒掉,相對地能在衝突與調整中越同工越順暢才能讓教會變得更健康。服事的路很長,把路走得寬闊長遠比走得快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