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學怎樣「精彩」

◎林佩蓉(國立台灣文學館助理研究員)

台灣文學的發展,隨著文學史出版,已成為一種論述,曾經「台灣有文學嗎?」的提問已經不再,特別進入21世紀以來,台灣文學系所成立,全國型、地方型、私人性質的文學館設立,爾後跨領域的文學探索,在逾10年的發展中,「族群共榮」「多音交響」「眾聲喧嘩」成為文學推展必須呈現的面向以及思考的角度。

「中華民國國慶」前後,有許多「一百」的活動熱鬧出爐,這是經過一種史觀後呈現的產物,即是簡單切割後,細數中國國民黨創立的中華民國自1年到100年的事件,只是至少對於台灣文學而言,在感性情感、理性歷史脈絡下,都難以用數字準確標記文學100年,這些困難顯明台灣文學的豐厚及其複雜歷史,因為在其發展史的深層,文學的內在,是持續在累積討論以及研究成果的。

即將在2011年10月22日於國立台灣文學館開展的「台灣文學的內在世界常設展暨台南文學特展」,是開館以來第2檔大型常設展,剛下檔的「台灣文學的發展」常設展,竭力為文學發展脈絡提供知識性線索,接下來如何在重疊的歷史中呈現台灣文學的內在世界,給予觀賞者某種感性上的了解,是新展策劃的企圖之一。

筆者參與籌備的過程中,明顯感受到文學之大,個人之渺小;時局之複雜,文學之重要。如何讓文學元素、身影,鮮明的跳躍在參訪者眼前,是這展覽所要面對的挑戰。文學與歷史本無法分割,然文學的價值又常在歷史敘述中被忽略,如何提供更深入的探索,作家在文學發展史的流動中,如何因社會、經濟等因素,堅持、超越環境限制,書寫觸及人心的作品,這些,需要被看見。

呈現作家筆中的意識、描繪的世界,成為展覽的主題,從文字到展品,從動線到互動裝置,想盡辦法設計「精彩」的聲光,引起注目。整個展覽能不能引領參觀者體會時代下靜靜流動的文學作品及其隱而微的改變,發現作家的寫作意識所引發作品內容形式變化、實驗性的變遷等,對於博物館及策展人員是可知的困難,卻也該視之為接受挑戰的機會。

台灣文學館在台南開館,除了以「從台南向世界出發」作為基點,新展覽也特別規劃台南文學特展,除了回應區域文學史的研究成果,也希望能夠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從日常生活中感受文學就在身邊,從在地到認同,從定根到枝葉繁茂,文學本充滿記憶,也從眾多的生命中創發萬種風情,這是「樹對根」的連結。

儘管時局變化,政治框限詮釋,經由文學展現台灣生命力,會因著所持守的信仰,堅定且持續的走下去,繼續累積,這些過去、現在與未來,都會是某一個時段回首時的精彩篇章,而這樣的精彩就是經由只有在台灣這島嶼、海洋、地土才擁有的心血、淚水、痛苦與衝擊積累、結晶而成的,台灣文學因而,不只「精彩」。

&nbsp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