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依水而生:山海圳行路,重回台灣的國家綠道

◉吳茂成(台南社大台江分校執行長)

行路與在地歷史重逢,行路與自然生態相遇。

行路,保境護生。以公民參與的腳力,踏明天災人禍淹沒的文化路徑,讓破碎的地方,得以重圓,讓環境生態得以重生,讓消失的歷史現場,得以在生活中重現。

這是吾人倡議催生台灣山海圳國家綠道的行路初願,重回土地,重振家鄉的公民史學行動。

十幾年前,帶著「小台江」親師生守護台江河川,倡議種樹築道、整治河川汙染,以河為師,也以河為教室。每年5月第一週的台江水日,緣溪行,沿山進,每年從台江海尾寮出發,祈願保境護生之願早日成就。穿越台江紫楝綠色隧道,飄落幾束陽光,每年總會繞進茄拔古村,虔誠禮敬神明,走過曾文溪水橋、渡仔頭水橋、官田水橋,抵烏山頭水庫,飲水思源。總會站在浮於平原之上的嘉南大圳,聆聽著百年不斷的圳濤聲,眺望蒼茫的曾文溪渡頭,想望著清代文人劉家謀所寫的《海音詩》:「曾門溪畔少行人,草地常愁劫奪頻,何似春風香腳好,去來無恙總依神。」並將詩文內容轉譯給孩子。詩中寫著一百多年前的曾門(曾文)溪畔草地鄉村風景。曾文溪昔又稱「罾門溪」,「罾門」古渡頭停泊著罾船點點,有著刺竹交構田字型的「罾網」,垂釣一網一網的魚獲希望,相傳渡頭有「曾文」先生在溪畔墾田,設舟渡人,久而久之,以渡頭命名,也稱為曾文溪。

「罾門」台語音似「曾文」,古來征戰、兵家必爭之地。咸豐年間,張丙之役,清軍戰歿於曾文溪,至今尚存百二甲義塚。至於先民渡曾文溪,則有避盜匪搶劫之難,但逢每年3月媽祖生,只要提著媽祖燈行路,赴北港進香,盜匪畏神敬神也不敢搶。

行路與在地歷史重逢,誠不虛。

曾文水橋,全名為曾文溪渡槽橋,全長約340公尺,寬3.3公尺,建於西元1929年,水在橋下流,人車在橋上走。八八水災後,一度面臨拆除危機,幸經山海圳綠道推動委員會共思保存之策,台江流域社群發起列為歷史建築之議,2014年,經過審議,連同渡仔頭及官田等水橋皆公告為歷史建築。2016年,大廟興學師生再向文化部長鄭麗君建議修護。這是山海圳國家綠道保境護生精神的實踐故事。

從曾文水橋之後,曾文溪流入平原,形成大河灣,古時也稱為灣裡溪。1823年,曾文溪大河灣,流經胡厝寮、蘇厝、直加弄庄後,載不動滾滾洪水,在菅寮南側,即今西港大橋一帶,衝進台江內海,內海化為坔土,為台江溼地社會奠下發展基礎。

曾文溪生成台江十六寮,為拓墾人家闢此安身立命家園。

若從1823年起算,今年即是台江建庄200年。迢迢拓墾路,台江先民相放伴,圈地築塭,搭草寮興學堂,山海圳國家綠道承載著台江拓墾,從原鄉到內海二次移民的文化記憶。

離台江家鄉數十公里的曾文溪水橋,有說不盡的滄海桑田故事。在這條三代公民守護台江水,一步步走出來的山海圳國家綠道,分成內海之路、大圳之路、原鄉之路、聖山之路,沿嘉南大圳、曾文溪,串連台江及玉山國家公園,台灣歷史博物館、南科考古館、曾文及烏山頭水庫。從海平面走到東北亞第一高峰玉山,歷經熱帶、溫帶、寒帶,連結了台江、西拉雅、鄒族三大文化圈,全長177公里,可說是台灣多樣性生態及文化路徑。

內海之路有茄拔媽祖到鹿耳門請水的文化香火路徑;大圳之路有赤山佛祖,為赤山堡(六甲)人從洲仔尾(永康鹽行南側)以牛車載運到龍湖巖弘法濟世的傳說,走過東西口水利古道,亦有土地公在八八水災中守護曾文水庫的故事現場;原鄉之路有西拉雅公廨、鄒族貢禮石、庫巴歷史建築可觀;聖山之路,則一路仰望玉山而行。從台江村廟、西拉雅公廨、鄒族庫巴、到守護台灣聖山,這幾年帶著小台江、大廟興學親師生,倡議愛護環境、保護生命的義行之途,處處有在地守護神的精神感召。

山海圳,台灣朝聖之路,匯聚各族群守護家鄉、保育環境的在地力量。

「堤防邊什麼都沒有,只有爛泥沙,間有小水流,有一種蟹,長有一隻大螫,在泥中像一朵花,牠們行動迅速,可以立即奔回地洞裡,鳥非常稀少,我只看到一隻海燕鷗與一隻小燕鷗與一些東方環頸鴴……」劉克襄先生所寫的《台灣鳥類研究開拓史》一書,引述1858年鳥類學家史溫侯從廈門搭船到台江國聖港所寫的〈福爾摩沙紀行〉一文所述。史溫侯在台江四草湖、鹽水溪出海口一帶港道堤岸上,看見「像一朵花」的招潮蟹,以及環頸鴴,當時距離1823年,台江內海化為溼地型的台江十六寮村落社會,相去不過35年。如今站在山海圳國家綠道四草湖起點,環頸鴴、招潮蟹蹤跡依舊在,晴天白雲當空,東望可見玉山連峰,西望鹽水溪出海口、台江國家公園。在這裡,總會想望150年前的台江內海溼地,水鳥與招潮蟹悠遊其間,台江十六寮村煙裊裊,飛烏跳水濺月光的美景;總會跟山海圳長距離步道旅行者介紹,往西隔著嘉南大圳可見綠色隧道的四草大眾廟,往南有紅色尖塔的安平古堡,山海圳國家綠道起點,正位於台江出海口的中心,台灣歷史故事入口。

行路,不是趕路,行路的感動在於抬頭低頭、遠望微觀,盡是與自然生態、歷史人文地景的意外相遇。

意外相遇的緣分,認識各地守護家鄉的朋友們,這是吾人倡議催生山海圳國家綠道,最令人難忘的感動,也是自己能夠成為台江人的探索實作之學。

蹲在源於清治時期同治年間的直加弄圳畔,今日的嘉南大圳鹽水溪排水支線灘地,低頭微觀著舉著紅色大螯的弧邊招潮蟹,應是史溫侯筆下像一朵花的招潮蟹。這一朵美麗的生態之花,小台江親師生歷經17年接力,推動愛鄉護水行動,台江內海水質漸有改善,如今已從出海口回到海佃國小校門前,開在山海圳國家綠道旁。

保境護生,誠不虛。棲地保育好,生命就會找到回家的路。

迷途遊子如何找到回家之路?面對極端氣候、廢水廢土空汙等多重汙染風險,當代的我們理當從在地行起,以義行者的公民力量,持續推動山海圳國家綠道,走出一條留給後代子弟重回台灣的回家之路!

山海圳行路,保境護生,從在地營造一條回鄉之路,走出台灣生命力的國家綠道。如此行願,你我家門前就是玉山登山口。在台江建庄200年,吾人如此許願。

本期企劃

【特別企畫】依水而生:記台江改道200年

【特別企畫】依水而生:台南的1624與1823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