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街友背後

◎高有智

台北市議員應曉薇鼓勵對街友潑冷水拿獎金,藉此驅趕萬華區的街友,在眾怒之下,雖然事後道歉,宣稱純屬無心的失言,依舊難掩「街友為都市毒瘤」的心態。應曉薇找錯了對象!真正的毒瘤是「貧窮」,並非是「遊民」。為政者就算是傾全力驅趕走遊民,貧窮永遠不會消失,反而助長擴大貧富差距與社會對立。

驅趕街友的行徑與呼聲,這早已不是第一次,過去舉辦花博時,台北市府為了「整頓市容」,也曾傳出警方強力驅趕街友。街友流浪街頭,三餐不繼,連住屋都沒有,難免會有惡臭和清潔衛生等問題,也成為居民擔心的治安疑慮;但誰才是真正製造問題的元凶?

街友承受的是社會無法解決的問題,包括高房價、卡債與家庭破碎等。或許不盡然每個街友都沒有責任,但歸咎個人的當下,往往規避了社會與政府的責任,也忽視了社會結構的問題。街友只是貧窮問題的表徵,反映弱勢者受害的窘境。追根究底,並不是遊民製造了社會問題,而是他們無力擺脫社會問題,不斷被排擠到社會邊緣,如今卻連一席之地都難保。

許多人以為「街友」是另一個世界,與己無關,只不過是一群好吃懶作的人,也與「社會敗類」劃上等號。街友長期受到社會污名化,當代漂泊協會在2010年的調查統計中,以台北車站街友為對象,訪調140位街友,顛覆了許多刻板印象,發現高達90%的街友,之前都是有工作的,並且正職工作高達63%,工作類型包括工地粗工、清潔工、工廠作業員、廚師與船員等,甚至11.4%街友,曾經擔任過老闆。

一位街友阿文也說:「我在紡織廠工作多年,工廠倒閉,收入沒了,沒辦法了,開始在台北街頭流浪。以前,有工作時,從沒想過自己會有變成街友的一天。」此外,流浪期間,街友工作比例高達71.4%,大都是打零工或非典型勞工,有工作卻賺不了錢,沒工作就餓死,淪為「窮忙族」,高達82.2%的街友過去3個月內,每月工作收入低於5000元,其中67.9%街友每月工作收入還少於3000元。

終結街友在街頭流浪的惡夢,不僅是萬華區居民的期待,也是街友的夢想。高達88.6%的街友最煩惱沒有工作或工作不穩定,並且大多數的街友也都希望能租得起房子。然而,這個夢想在「工作貧窮」(working poor)的年代裡越來越遙遠。箴言記載:「欺壓貧寒的,是辱沒造他的主;憐憫窮乏的,乃是尊敬主。」解決街友的問題必須得回到脫貧措施,顯然不是辦尾牙或發紅包就能了事,除了協助就業與教育投資等政策外,近來歐洲也發現,貧窮問題與「社會排除」脫不了關係,換言之,如何建立分享和互助的社會,其實遠比用冷水驅趕街友更有用,也更實際。

&nbsp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