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眺望】打造性別友善社會仍須努力

◉鍾曉芬(世界基督徒學生運動亞太區區域幹事)

近期,好友喜得寶貝,讓我為她高興。然而,觀察她帶孩子的過程,讓我意識到要建立一個對女性友善的社會,尤其是對媽媽們,還需付出更多努力。

朋友在疫情嚴峻期間懷孕,但因為一些原因,她並未接種疫苗。香港有些工作地點強制要求接種疫苗,她經深思熟慮後選擇在生產前辭職。孩子平安出生後,她因未接種疫苗,活動範圍受到限制,疫苗通行證時期更是讓她有很多地方去不得,月子期間也無法出門。

後來,朋友月子坐完、幫忙坐月子的阿姨離開後,她跟丈夫分擔家事不順利,公婆對帶小孩的觀念也不一樣,讓她整個人快陷入產後憂鬱的狀態。家人會問,為什麼坐完月子這麼久,還不去工作分擔一下家裡財政?朋友丈夫會說,工作已經夠累了,回家後沒有辦法做家事,每星期都為了家務誰來做而吵架。因為家人的壓力,朋友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不該辭職,是不是要馬上去找工作,再加上餵母奶的壓力,讓自己身體和情緒都出狀況,半夜來電哭訴了好幾次。原以為我們這代人的會較開明,對性別分工有意識。然而,觀察身邊朋友的家庭,發現性別友善社會仍需努力。

前些日子,與一位美籍韓裔女牧師聊起她的經歷及韓國#MeToo運動,她激動地表示,教會正是鞏固父權意識的推手。她說,整個社會「看起來好像」有進步,#MeToo運動後,相關議題討論得相當熱絡,包含女性主義抬頭,以及教會內也好像開始有意願增加女性代表。然而問到底,教會每天懺悔,但有承認教會本身就有性別歧視嗎?

其實整個平權討論根本錯了方向,變成現在像是搞性別對抗。我們要對抗的是父權主義本身,但很可惜,目前整個韓國社會的討論並沒有抓到問題核心,當人們還在討論女性是否也要當兵就知道重點錯了。

後來,我們的討論延伸至「家庭」定義。除同性家庭外,韓國單身家庭也逐漸增多,即選擇單身生活。但社會對家庭的定義狹隘,僅限於夫妻與孩子。為何單身者與原生家庭不算家庭?為何夫妻加小孩的組合才享有各種優惠待遇的資格?

我無意指責任何人,只希望我們的想像更加豐富。在努力讓社會變得更女性友善的同時,別忘了身邊還有許多不同「組合」:同性戀者、單身者、跨文化家庭等。願我們的社會更具包容性,共同創建一個尊重與理解多元家庭的美好環境。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