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無遮欄】再思初代教會

(相片提供/pch.vector - freepik)

◉王昭文(歷史工作者)

3月5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會歷史委員會邀請謝大立牧師分享馬偕研究心得,他在2022年出版博士論文:《福爾摩沙的信使──馬偕生命敘事的神學素描》。謝大立的研究是宣教學取向,探討19世紀加拿大的熱血青年所投身的宣教運動、在宣教區與異文化對遇的經驗和對策、本土化的作為和影響等。演講內容和現場討論相當精采。

謝牧師描述宣教師們傳福音的熱情。其中,馬偕留下的文字中曾經提到「為上帝癲狂」「為福音可以死千次」,彰顯他們對宣揚福音的熱忱。此外,馬偕等人認為自己是活在第1世紀的人,相較於19世紀歐美的教會,新建立的教會就像是初代教會般純樸、充滿熱情和力量。

這種把第1世紀的初代教會和19世紀宣教運動建立的新教會相比的想法,比馬偕稍晚來到台灣、以中部為宣教區的蘇格蘭宣教師梅監務牧師,在《異教徒之心》《早期改教者的心思》等著作中,有深入的描述探討。梅牧師因為對台灣信徒的深入觀察,對初代教會歷史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這些西方宣教師在台灣信徒身上見到因接受福音而帶來新生命的喜悅,即使面臨社會的迫害,仍堅定信仰,一定頗為感動。他們也為初次接觸福音的困惑者與尋求教會庇護者感慨,並學習。而台灣的信徒在閱讀使徒行傳時,也會想起把福音帶來台灣的宣教師們,在他們身上看見彼得、保羅、巴拿巴、提摩太等人的樣貌。

基督徒對「初代教會」難免有些浪漫的想像,例如信徒聚集和睦的共同生活、信仰團體增長迅速。早期教父重視初代教會受迫害的經驗,「殉道者的血是教會的種子」,殉道者的人格被描寫得近乎完美,成為典範。這些都成為基督教信仰的重要部分,至今仍不斷傳揚。但不能忽視使徒行傳也記載了亞拿尼亞欺哄聖靈而死,以及保羅書信中那些有關教會爭端的痛心文字。人的罪性和軟弱,在初代教會並沒有消失,在人性及事實的脈絡中了解初代教會,或許我們在信仰上會有更多的收穫。

對待台灣的初代教會也是一樣,需要像使徒行傳般的著作,記下當時人們接觸福音時如何大發熱心,也記下宣教的種種困難、爭端和解決策略。現今教會的處境和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已有很大的變化,事實上已經不再是初代教會。一方面繼續傳承建構出來的初代教會典範,不忘初心;一方面也該以新眼光審視宣教史,了解教會與這塊土地的關係。期待有更多人投入探索教會的歷史,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了解,透過今昔對話,為今日教會找路。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