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來關心我們的土地

&nbsp「嘆只嘆得生在貧窮人家,

 嘆只嘆得生在飢寒交迫時,

 嘆只嘆得舒生不知道造了什麼孽,

 嘆只嘆得命呀&hellip&hellip」

5月10日詩人吳晟的女兒,也同為作家的吳音寧,為了中科四期向彰化農田水利會買水的工程動工而隻身站在怪手前阻擋作業時,已故作家洪醒夫在〈四叔〉中的這幾句話,再次迴盪腦中。洪醒夫筆下的四叔以「命定」來對農家的貧困表達自我安慰的低吟,那是50年前台灣從農業轉變為工業社會時,許多農家的無奈之聲。50年過去了,台灣農村並沒有隨著經濟發展而好轉;反而在利益中不斷被出賣。良田劃為工業用地,水利會罔顧農民生計要賣水給科學園區&hellip&hellip。這些都呈現出社會被扭曲的價值觀,也讓台灣城鄉及貧富的差距越來越大。

從1980年代開始,隨著社會開放及民主、自由的要求,台灣逐漸甦醒。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黃彰輝牧師「處境化」神學的影響下,自1970年代開始積極回應社會變遷,關心台灣政治、經濟與生態問題。這2、30年來台灣的選舉、言論自由了,但社會的不公義卻更加嚴重,而且多是結構性的,即政府與財團站在一起以「發展」之名壓迫人民。彰化溪洲面對的中科四期是如此,蘇花改的武塔部落是如此,台北文林苑的都更、南屯天主堂的都更,大埔農田事件到台東美麗灣都是這樣。在「自由」「民主」的台灣裡,人民的聲音反而更加薄弱,人民的痛苦卻更加強烈。

教會,在實況中面臨抉擇。我們是要「被處境化」,如民進黨的抗議遊行只想以嘉年華的方式來展現般,我們只想以輕省的方式──當然最輕省的方式就是視而不見──來面對我們的實況。或是要選擇認清我們所處的實況,在不斷反省中,讓我們的信仰處境化,以實踐來告白信仰。這條路並不是一條易路,而是要付出時間、精神;有時甚至會有一點冒險。這條路是我們見證我們的信仰「通過疼與苦難,成為盼望的記號」的一條路。

洪醒夫筆下四叔的無奈之聲,是否能因基督徒的關心與參與而轉變為盼望之聲?只要願意付出行動,我們將如同詩人吟唱「求?記得我們的苦難和所受的欺壓!我們仆倒在地上,被擊倒在塵土中。求?起來幫助我們;因為?有永恆的愛,求?拯救我們!」(詩篇44篇24~26節)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