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宣教媒體

我們常是透過媒體,才得以認識世界,唯有先認識世界,才能負起管理世界之責,對自然環境持以謙卑疼惜,於社會人文採取合適立場。

近年來,台灣享受著極大的新聞自由,SNG(衛星轉播)車密度高居世界第一,但也因各媒體間收視率競爭激烈,造成新聞綜藝化,甚至屢屢發生違反新聞倫理的報導。近來更常看到記者上網找爆料、從Youtube抓影片當素材等低俗化現象。在這樣的新聞操作下,使我們喪失許多認識世界的機會,不僅限縮了人們的世界觀,更可能造成經濟上或身體上的危害。舉例來說,雖然藝人打人激起民眾道德感、球員的好表現感染了社會榮譽感,但是整天重複轟炸,卻忽略了相形之下較為無趣,但更切身的核電安全、美牛進口、歐元危機等問題。

不論平面或影音的新聞媒體,其素材都經過挑選,我們所能接觸到的訊息,相當程度都被「去蕪存菁」過了,只是哪些資訊是「蕪」,哪些新聞是「菁」,卻不是那麼容易判斷的事。因此,我們需要多方吸收,藉由不同的消息來源,拼湊事件的全貌、涉獵更多樣化的知識。並在過濾眾多資訊後,形成各人的意識與關懷,對這個世界擁有一套判準與價值,並進一步將自己成為訊息的媒介,分享看法,邀請他人一起為了某個目標共同打拚、在某個事件站穩立場。

事實上,討論媒體、思考何為優質的傳播媒介,對每個信徒都是重要的,對基督徒來說,如何有效、正確的傳播,不只在時事的理解與實踐上,信仰中更是如此,我們不能停留在主日接受講台上40分鐘的講道,就以為每週盡了義務,而不進深查考聖經真理、尋求上主在今時今地的作為與呼召。相反的,我們必須先承認有不同的信仰傳統,詮釋重點或有差異,再依聖神的光照,確認自己的信仰內涵。由此向外跨出去,擔負起傳揚福音的大使命,以自己做為媒介,將所信的見證出來。

換句話說,每個基督徒都是宣教的媒體,我們有責任透過自己來傳播上主的公義與恩典,曾任CNN國際事務特派員近20年的美國知名記者瑞夫.貝格雷特(Ralph Begleiter)說過:「媒體應該報導讀者『應該知道』的消息,而不是讀者『想知道』的消息。」當我們成為福音的媒介,面對各種宣教策略與方法,要謹記自己所傳的,在迎合人們感官上的享受之餘,什麼是必要的內容?在努力推動宣教運動時,也要看見偏鄉、弱勢真正的需要。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