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核災

◎王昭文(《新使者雜誌》執行總編輯)

《車諾比的悲鳴》(Voices From Chernobyl)是近日最令我震撼的書。1986年4月26日,烏克蘭車諾比核電廠發生爆炸意外,造成輻射外洩,污染了土地、水源,影響地區包括前蘇聯西部的部分地區、西歐、東歐、北歐和北美州東部。烏克蘭、白俄羅斯及俄羅斯境內均受到嚴重的核污染,超過33萬6000名居民被迫撤離。

一位女記者Svetlana Alexievich在車諾比核災10年後,採訪親歷事件的人,我們悚然發現:原來這場災難仍在持續,而且影響範圍看不到止境。作者訪談、蒐集故事,按照這些人說話的方式呈現,織成一幅幅地獄景象,讓我們意識到:原來,地獄是這麼日常!

拉開序幕,一位殉職消防員妻子的深情告白,關於愛與死。消防員第一時間不明就裡進核電廠滅火,遭到高輻射污染,在2個禮拜後死去,那種死亡過程,實在是比任何酷刑都慘!&nbsp

書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描述之一,是很多人都提到災變現場看似一切如常,甚至格外美麗安祥,但其實從空氣、水、土地到動植物,都必須想辦法清除。表面的美麗遮住了恐怖的毀滅,「核能安全」的神話,正是如此。

核災影響層面是空前的,涉及經濟、政治、社會、人性等諸多議題,超乎現有知識所能理解。在書中可以發現一般新聞報導中不易被認識的事實:

災後,很少人知道該怎樣處理才正確。政府未立即封鎖、撤離人民,反而派了很多人去「搶救」,讓輻射隨著來自各地的人而擴大,也讓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在痛苦的癌症中死去。

為了不引起恐慌,政府沒有立刻撤離人民,甚至照常舉行露天集會。撤離人民時告知他們很快可以回來,匆促離家的人們卻再也無法回去。

遭輻射污染的人們,被拒斥、排擠。恐懼感扭曲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蘇聯事實上是因為車諾比而解體。蘇聯高度集權,也擁有高科技,但仍然無法處理這麼大的災難。政府失能,失去人民支持,體制遂走向崩潰。

蘇聯解體後,問題更嚴重。暫時封住反應爐的石棺,早已出現裂縫,但政治因素、經濟問題,遲遲未能重建,輻射外洩的情況,從未停止。

蘇聯解體過程中,各共和國的民族衝突,逼得難民無處可逃,甚至有人跑到荒廢的車諾比住下。他們認為那裡平靜又安全,起碼不必擔心鄰居拿著刺刀過來殺人。先躲開戰禍,至於輻射、癌症威脅,先擱在一邊吧。

讀了這本書後,再次看有關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廠事故的報導,覺得毛骨悚然。政府、國民的反應都好類似。政府極力說服大眾事情不嚴重、國民表現出悲壯的愛國態度、媒體歌頌清理現場的「壯士」&hellip&hellip。即使有車諾比經驗為借鏡,即使災變發生在以謹慎著名的科技大國,還是無法有效阻止災難持續擴大。

核災帶來的痛苦與不幸,幾乎是難以相信、難以理解的。福島事件後,德國率先決定逐步關閉核電廠,但台灣仍選出堅持繼續發展核電的總統。其實台灣人核電廠密度過高,早已被列為核子事故高危險區。不久前傳出核二廠反應爐基座螺栓斷裂,人民都感到非常擔心,台電卻堅稱不妨礙安全,準備恢復運轉。會不會太恐怖?

一起站出來反核吧!救救自己,救救孩子,救救台灣。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