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原住民族教會探討「福音與文化」議題,可以聽到有「傳統文化復振衝擊基督信仰」的聲音,但也有認為「教會是文化守護與傳承者」的看法;隨歲月流逝,有些文化的核心精神已被遺忘,有些故事仍然以不同方式被記憶。本期專題採訪90歲的魯凱族首位牧師Valrialane Palriuma(王朝賢)談國家管理制度介入以前的「魯凱族傳統狩獵」遵循哪些禁忌與規範,另採訪的排灣青年Cudjuy Qaluan(白峻杰)分享自己投入原住民族藝術展演的心路歷程;透過不同世代受訪者的論述,邀請讀者們思想如何看待族群文化的失落與重拾。
【林婉婷專題報導】「魯凱族是相當重視與強調榮譽的民族。」Valrialane Palriuma用族語、他的兒子Ripunu Palriuma(王明忠)牧師協助翻譯,兩人娓娓道來:不論狩獵或務農,魯凱族人因為「榮譽心」而有競爭意識、追求表現;尤其魯凱族男性,每個月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務農,剩餘三分之一就是狩獵。
Valrialane Palriuma年少時也跟著部落耆老去狩獵,直到成為傳道人、較少有機會到獵區,但跟著會友在夜晚狩獵飛鼠等夜行性動物;部落族人都稱他「夜間英雄」,原因是他精湛的槍法。Valrialane Palriuma將傳統手電筒改造成聚光燈、加裝在獵槍的槍管上;夜晚,當光線照到飛鼠眼睛會有綠色反光,他便能立刻察覺獵物在何處,再加上使用散彈,開槍總是百發百中。有不少非基督徒族人欣賞他的技術,特別邀請他同去狩獵;Valrialane Palriuma就藉機向他們傳福音。
傳統狩獵文化中,針對獵人與家屬的言行都有相關規定。例如獵人在預備狩獵、甚至就要出發時,如果「打噴嚏」,就要暫停行動約半小時,讓霉運離開才能繼續工作;如果已經出發,哪怕不是自己或家裡人,只要聽到部落裡有人打噴嚏,那今天也不能出行。Valrialane Palriuma幽默表示,很多獵人喜歡大清早就出門,因為這時多數人還在睡夢中,比較不會因為噴嚏聲而中斷行程。
有家人去狩獵的這段期間內,留下的家人不能離開到其他部落;不能打掃廁所,原因獵物會「聞到」廁所味道後逃跑,獵人此行會沒有收獲。另早期火柴數量不多,族人們經常會彼此「借火」,但如果有家人外出狩獵時,則不可以分火給別人,避免把狩獵的運氣也分給別人。
離開部落後,獵人會格外留意鳥的鳴聲和飛行方向;當時獵人認為小鳥是「神的天使」,預示這趟狩獵行程的好壞。例如當母鳥「Calrekau」發出「喳嚕告」的叫聲,公鳥「Tikeke」隨後回應「咕嚕」的叫聲,代表好消息。若母鳥鳴叫、公鳥卻沒回應,則可以繼續前進,但不會有好收獲;公鳥鳴叫後,母鳥才回應,這是必須停止狩獵的訊號;若母鳥沒有回應,情況則更為嚴重、獵人們要立刻返家。而小鳥「Masasiange」從左方飛到右邊是好消息,族語稱為「mwathabange」;相反、從右邊飛向左邊就是壞消息,這稱之為「taruvaili」。
有些獵人在聽到鳥類報壞消息後,會選擇原地過夜而不是返家;如果儲糧不夠,獵人們可以直接到附近田裡拿作物來食用,事後再通知地主即可。甚至為避免鳥類預言影響行程,有些獵人會選擇連夜趕路,抵達某個定點後,就宣告不再受到鳥類預言限制。Valrialane Palriuma強調,早期諸多禁忌影響族人生活,看見基督徒不受禁忌困擾,不少非信徒因此心生嚮往而來到教會。
在傳統狩獵文化裡,黑熊、水鹿、山豬、山羊、山羌這五種動物才被視為獵物。飛鼠、猴子等小型動物不算,就算捕到也不會帶回部落,而是放在部落外的固定地點,長輩們會自己前往處理。
其中,由於黑熊過於強悍,獵人不會主動攻擊與狩獵,當察覺到有黑熊在附近,就低調避開;唯獨在在山林間狹路相逢、為保命才不得不奮力一搏;獵到黑熊也不能帶進部落,而是放在部落外定點請耆老處理。但就Valrialane Palriuma和Ripunu Palriuma所知道的案例,倖存的獵人通常不是遇到大熊、且是換得一身傷才得以活下來。
在山頭「報信」(wathegare)、向部落宣告成果時,只有報黑熊、水鹿和山豬。如果獵到成年公水鹿或山豬,喊「嗚」五聲、每聲不過度拉長;如果是成年母水鹿或山豬,則報四聲;有多少收獲就按照上述報幾聲。如果獵到一隻公山豬和一隻山羊,則喊六聲;獵到母山豬和山羊,則不計算山羊、只報母山豬。如果獵到黑熊則可「報戰功」,由獵到的人起唱,其他獵人齊和。
他們點出,資深的獵人有項禁忌:不能預設會獵到什麼,這種傲慢的心態不被獵人認可;而從分配獵物則可以進一步看出魯凱族的社會秩序。狩獵後,獵人們會邀請部落不同地區的耆老代表來領取獵物;獵人團隊不論大人、小孩,每個人分得的獵物都是平等的;哪怕孩子能貢獻的還不多,只要參與在團隊裡就可以同得獵物,在狩獵期間的飲食也是平分。
Valrialane Palriuma強調,山林間的每片獵區都有名字,並且有地主,主要都是頭目階級;雖然獵區屬於頭目,但每位獵人都保有自己的狩獵範圍,並謹記不能侵犯他人獵區。獵人若有捕獲大型獵物,如山豬、水鹿等,則要將獵物的一個前肢作為「貢物」(swalupu)給地主以表禮節。
魯凱族獵人的狩獵工具包含鐵夾、鐵線製陷阱(早期為一般線繩)、獵槍和長矛;獵人的拐杖就是矛,刀頭平常配在腰間,需要時可以馬上拔刀、組裝。「使用的工具」與「獵物的數量」,會影響獵人所得到的榮譽與頭飾。
獵人們會將獵物的下顎留下、掛在家屋簷;如果獵到100頭獵物,則可告知部落耆老們說,請他們來清點下顎數量,確認後公之於眾,宣布這位獵人未來報信時可以用「呢」來取代「嗚」,並可以配戴「乾百合花圈」。
而山豬下獠牙一般人都可以配戴,但「上獠牙」只有狩獵過10頭成年公山豬的獵人才能配戴;而獵到五頭成年公山豬則可以配戴一朵百合花,但如果一趟就獵到兩頭成年公山豬,就可以直接配戴兩朵,三頭就是三朵;會佩戴百合花,是因為白色花瓣的形狀像山豬獠牙。而以刀狩獵山豬者,則可以配戴劍形的蘭花葉。
獵到五頭水鹿的獵人,才可以配戴生長於深山的「Pangangace」紅果;如果不到季節、尚未結果,就用水鹿皮製作後敞褲(kacingi)和披肩來替代。獵到黑熊則可以配戴用芒草(Thalra)製成的冠飾;會選用芒草,是因為黑熊休憩時會以草為墊子和覆蓋物。
「報戰功」不只是單純報告狩獵成果,更多展現獵人間的互動與關係;例如他曾以單發子彈槍擊中熊鷹,這是相當少見的事,報戰功時引起眾人齊和。當部落長輩們聚在一起,會報戰功並以「你的祖先頭上有榮耀,你的頭上卻什麼都沒有」等話語來刺激年輕人要有榮譽心。
Valrialane Palriuma坦言,過去山林間動物多,魯凱族獵人會狩獵至年邁,並將知識與技術傳承給年輕人。但現在狩獵主要是維護農地,尤其是經常到田裡搞破壞的山豬;其他如黑熊、山羊、山羌則已經禁止狩獵。
暫且不論保育議題,讓魯凱族傳統狩獵文化式微的,是「榮譽心」的消失。
Valrialane Palriuma和Ripunu Palriuma指出,這些頭飾看起來只是「外在象徵」,但對獵人們來說,這展現出他們畢生努力的究竟是什麼。在早期,獵物可以給部落帶來喜樂與食物,為了這份榮譽,獵人會積極學習狩獵;然而現代生活改變,取得食物比以往便利許多,人們也寧願將時間投資在更可見的報酬中,狩獵自然而然式微、獵人也隨歲月凋零、後繼無人。
「沒有榮譽心,魯凱族會改變。」Ripunu Palriuma強調,榮譽心讓魯凱族人能做出超乎想像的事;小時後,他常常聽長輩叮囑子女們時間到就要趕緊吃飯,避免有突發狀況卻因為餓著肚子而無法幫上忙。因為榮譽心,當部落有需要時,不論大危機或小瑣事,族人們能夠奮不顧身前往支援,「沒有榮譽心,其實是感受不到也回應不了別人的需要。」他期許哪怕現代社會已沒有狩獵環境,魯凱族人還是要對他人處境敏感與願意付出行動。
|延伸閱讀|【文化不落】從田調到展演 在追尋認同的路上
專題攝影|林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