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文 (《新使者雜誌》執行總編輯)
8月間去了一趟美國,拜訪住在波士頓的賴永祥教授。今年9月滿90歲的賴教授,依然每天辛勤工作,整理多年來收集的資料,不斷充實「賴永祥長老史料庫」(www.laijohn.com)。這個網站,是公認的台灣研究重要明燈,台灣基督教史寶庫,每天都有很多人在此挖寶、尋根。
這樣一位廣博、嚴謹的學者,在65歲之後,逐漸把工作重心放到台灣基督教史上。他自少年時期與母親一起受洗,對信仰追求非常認真,先後擔任台北和平教會、波士頓台灣人教會的長老。在1965年就編輯整理〈基督教台灣宣教史文獻〉,收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為附錄。他赴美後持續收集基督教文獻資料,並發行「壹葉通訊」與諸親友分享重要史料、同時徵集相關資料。後來在《台灣教會公報》總編輯盧俊義牧師的邀請下,1988年起開始在《教會公報》連載「教會史話」專欄,每期約1000字左右。「教會史話」連載了674則,出版了5輯。賴長老宣稱其健康狀況不佳,必須暫停寫作。沒多久,好學不倦的賴長老,開始學習使用電腦,並且越來越有心得。2007年1月, 在林皙陽牧師娘李秀卿女士的協助下,成立了「賴永祥長老史料庫」。除徵得台灣教會公報社同意,將《教會史話》修訂、電子化、上網,賴長老又將所收藏的史料加以解題,逐漸放上這個網站。
許多私人資料願意提供給他,是因為信任他的人格和處事能力,他所建立的公信力,難能有人取代。不過,賴永祥長老珍貴之處並不只在他長年用心收集的資料,更在他做歷史研究的細緻用心,和整理史料的方法。他將零碎的資料做有意義的連結、分類,展現出無人能取代的學術能力。但他不把這些東西作為私產,反而建構史料庫,讓更多人可以使用。這個史料庫,比較像一個精心設計的圖書館,從一般讀者、尋找入門途徑的學徒、到專業研究者,都可以從這些整理得很好用的資料中,獲得可用的資訊,甚至找到前往下一階段的跳板。
賴長老說,他做這些是出於個人興趣。但他能長久持續、不管有無掌聲都孜孜不倦,而且對資料毫不藏私地分享,在以歷史為興趣者身上並不多見。我想,若不是出於信仰熱忱、若不是出於對教會的使命感,如何可能?
讚嘆賴永祥長老的工作之餘,也不免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始終未建立「台灣基督教史料中心」而感遺憾。歷史檔案資料館籌備數年,一直未進入具體規劃。期望2015年基督新教來台150年之際,能看到一線之明。賴長老做了好模範,可不能沒有踵繼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