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之旅】風的意志(下)

台灣地形的故事|屏東車城|

《來自海上的祝福》。

圖◉葉志杰、鄭信藏、莊文松、張欣芸
文◉葉志杰

適應落山風的民居

除了物產順風而長,建築也為適應落山風而發展出特色。許多傳統民居的屋瓦為避免被風掀飛,有的在瓦隴兩側以沙漿黏合收邊,有的整條瓦隴都以沙漿包覆,稱為「夯槽有包」。更甚者,在瓦隴上黏磚塊,加壓固定瓦片。磚塊的數量與間距,則視風勢強弱而定,也可充作屋頂修繕時踩踏之處,稱為「鎮壓腳踏磚」。其他建築防風設計,還有擋風的山牆等。

屋瓦「夯槽有包」、鎮壓腳踏磚,可能位於巷內,風勢迴旋而削弱,鎮壓腳踏磚的分布較稀疏,拍攝於福興村。

較特別的建築型式,就是屏東保力客家村雙層牆壁的古厝,俗稱「包巷路」。早期為了防風、擋雨,於屋簷下方增建一道磚牆,因其與前簷牆之間形成一條窄巷,亦可作為盜匪入侵的另一道防線。由此可見,雙層牆壁的設計兼具抵禦侵犯和對抗落山風的雙重用途。如今,這類採雙層牆壁的傳統民居多已頹圮,筆者倒是在台南北門仍見到。

包巷路,拍攝於保力。

古老的建築型式在車城得以保存,可能跟某種程度的地理隔絕有關。車城已是偏遠,保力更是近山,文化與外界交流少,古風相對容易獲得保護與傳承。時至今日,落山風依舊狂嘯,車城人仍得防風,只是改採鐵捲門或鋁製百葉窗,取其緊密閉合而犧牲採光,無非求個安居。

保力村保力路的民居,二樓加裝鐵捲門防落山風。

一方「風」土,養一方人。如何與風共存,是所有車城居民普遍的課題,也是生活的日常,更是全台灣少見的風景。

車城國小校門口,矗立著象徵落山風的雕塑。

落山風的沙雕

在1904年(明治37年)的《台灣堡圖》中,車城海口聚落西南方至車城角(鼻尖)之間的海岸,猶可見東北東往西南西走向的沙丘,與海岸線近乎平行,最高約海拔10公尺。此段海岸屬於沙岸,沙丘地形發達,稱「海口沙丘」,由於沙質如黃金般閃爍,又叫「金沙崙」,總長約1700公尺,寬約250公尺。

車城海口另有「白沙崙」沙丘,因混雜金黃色石英沙及白色貝殼沙,沙色偏白而得名。顆粒雖粗,但紋理清晰,有如絨毯。

探討沙丘的成因,係因此地為一弧形海灣,海浪受到地形削弱而趨緩,所夾帶的漂沙轉而堆積下來,形成沙灘。嗣後再受到東北季風落山風吹拂,便於西南側風積成一長排沙丘。據筆者推測,沙源也可能來自四重溪,粒度甚細,經沿岸流帶至海口以西海岸,再經風積而成。

車城角西南海岸沙灘,波痕清晰可見。

在強勁的落山風吹拂之下,沙灘上的波痕極為明顯,成了觀察風向的指標。受氣候影響,沙丘原本就寸草難生,加上風的吹動,四季景觀都有不同的變化,沒有固定形貌,被形容像沙漠一般,故叫「海口沙漠」。唯近年來,建商大肆採沙,用以防風定沙的馬鞍藤、木麻黃和海埔姜等植物遍生,沙丘逐漸矮小,終至消失。

風的意志檢驗藝術

2018年開始,屏東縣政府舉辦「落山風藝術季」,應是國內首見以「風」作主題的文化活動。在帶動當地觀光產業的期待下,藝術家們試著與落山風對話,將海、風、沙灘納為創作元素,透過各種媒材與風共舞,捕捉風的語言與姿態,連結人文與地理環境。

《珊弧•山瑚》。

沒有意外地,戶外的裝置藝術,同樣必須考量能否在展覽期間承受落山風強勁的風力檢驗,無異於委由落山風出馬擔任評審。但同時,藝術也讓不可見的風現身,展現風的意志。(全文完)

延伸閱讀

【知性之旅】風的意志(上)

【知性之旅】風的意志(中)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