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聽我心聲

台灣1年1度金曲獎在7月6日揭曉,卑南族卡地布部落的桑布伊,獲得最佳原住民歌手殊榮。桑布伊堅持傳唱古調的態度、認真協助部落推動公共事務,是部落族人的表率。桑布伊動人的歌聲中,要主流社會聽我心聲。不只是桑布伊,本屆金曲獎中,許多長期參與社會運動的歌手紛紛入圍,張懸、拷秋勤、達卡鬧等人,4月20日在凱達格蘭大道進行的「不要告別東海岸台北音樂會」中訴求守護東海岸,吶喊「拆拆拆!美麗灣」。為土地、弱勢高歌者,不須華麗衣裳走紅地毯。

流行音樂不盡然能如經典歌曲傳唱久遠,但它象徵著當代不同階層、年齡的庶民們,得以透過音樂的呈現,表達哀傷、歡愉、惆悵與抗議。20世紀偉大的英國搖滾音樂家約翰‧溫斯頓‧藍儂(John Winston Lenno)以身為披頭四樂團創團團員揚名全球,但是他並不是一位哼哼哀哀風花雪月的歌手,他是創作歌手、作家與積極的和平運動家。雖然在1965年獲英國女王頒發了大英帝國勳章,不過在他的音樂、電影、書籍中,甚至在媒體專訪時,總是顯露出一種桀驁不馴、吊兒郎當的反抗權威性格。到了1969年,藍儂的第一首個人熱門歌曲〈給和平一個機會〉(Give Peace A Chance),更是一首反戰歌曲,他用流行、搖滾的音樂,讓無能為力的普羅大眾找到吶喊的出口。

今年的金曲獎多了些人文與土地的味道,桑布伊歌唱的力道來自於他帶領卡地布部落拒絕遷葬的努力,他向上主訴唱法律的訴訟過程、如何與政府抗爭。以〈斜坡〉入圍的達卡鬧來到金曲獎的舞台,仍然高喊著「拆拆拆!美麗灣」;金曲獎最佳原住民歌手入圍者要告訴每位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守護每一塊土地,拒絕遷葬、拒絕核廢料、拆掉美麗灣、落實原基法,不要告別東海岸。但習慣官場文化與商業操作的市場機制和媒體對此興趣缺缺也不領情。至於本屆金曲獎最佳台語女歌手頒給了外國人,是得獎感言一句台語都沒說的中國上海姑娘,有人戲稱:「台語唱片也被統了嗎?」

底層價值可以藉著歌曲表達出來,令人深省。回想起1993年水晶唱片發行《楊逵:鵝媽媽出嫁》中改編自楊逵的小說《水牛》的〈菊花開的時〉,陳明章把對農村小姑娘阿玉不公平的命運,唱到聽眾的心坎裡。音樂是福音的幫助者,帶著使命感和熱情傳揚基督福音的精神,讓人看清社會狀況,那跳躍的音符和詞句,引人進入上帝的國度。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