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康芮颱風輕輕掠過台灣東北角,一個被認為危害不大的颱風,卻給台灣帶來超乎預期的豪雨,先是雲林、嘉義、台南泡在水中,農漁業損失慘重,南迴鐵路因為山崩而中斷、火車出意外,後來又水淹基隆、民宅倒塌。水災原本該激發全國上下合力緊急救災,但從媒體上看到最多的消息,卻是地方首長紛紛表功自己的治水成就,一方面又請求中央給予更多的治水經費,儼然成了2014大選的熱身舞台。
中央方面,先把責任推給地方政府,在勘災和協助上厚藍薄綠,然後總統再說些令人難以置信的風涼話:「地方政府沒有依規定時間開設災害應變中心,這個跟預算完全沒有關係,完全是地方政府警覺性夠不夠,及災害應變是否完備的問題。」最令人傻眼的是,總統竟然說:「納莉風災時,台北市政府地下停車場、火車站、捷運工地全都淹水,分別各淹了65萬立方公尺,造成了很大的災害,但也因此讓信義區、萬華區的淹水減少,不知不覺扮演了滯洪池的角色。」那場水災重創台北市,特別因為火車站、捷運站淹水而使全體市民經歷難忘的生活不便,當時的市長、現在的總統,不但不反省,竟然還吹噓這造價4000億的滯洪池!這樣的言論立刻遭到批評,令人擔憂有這樣思維的人如何領導國家?
政客的口水戰,看在人民眼裡,真是痛心、無奈又憤怒。這不該是政黨對決的議題,頂多是中央與地方權責議題,且不該只是治水預算的喊價、爭取,更需要的是中央提出整體的國土防災方案,地方確實落實防災建設。
過去8年800億的治水預算,到底怎麼使用?有無效果?每次水患都是一次考試,政府相關單位應該去追查評估。站在基督教信仰的立場,我們相信有最後的審判,凡隱藏的在那日沒有不顯露出來的。水災對治水成果和各種公共建設的考驗,也是如此。
全球暖化趨勢難以控制,如何面對激烈氣候帶來的環境變遷,已成為全世界的難題,許多國家的政府早已著手制定策略。低地國荷蘭以「還地於河、與洪水共存」的思維來治水,丹麥的哥本哈根則將公園融入滯洪功能,以「藍綠帶」概念來抗洪。這些和台灣行之有年的圍堵防洪概念相當不同,需要國家領導階層對整體國土利用思維的改變。
水災年年有,關懷工作不能斷。今年8月,長老教會總會支持的88水災重建工作結束,工作站紛紛轉型或結束。這種結果和921大地震之後的重建工作類似。在重建工作中建立的網絡和資源,原本應該由中會接手發展,但大部分都辦不到。可見這類社會關懷工作並沒有真正成為現今教會事工的一部分,也未受到信徒的普遍關心。作為一個告白釘根本土、認同所有住民的教會,在這方面,難道不應該更有負擔?
(參與者:蔡政道、王昭文、林文哲、羅光喜、戴約信、陳金泉、張宏德、陳明志、謝克岳、陳逸凡、陳佳佳、陳煒仁、阮以杰、邵以諾、江宗衡、黃瀞皓)
*本專欄下兩期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