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臨床治療目標:醫師vs.病患

◎呂宗學

這學期開了一門「臨床流行病學」學分班課程,每週六上午與幾位臨床醫師一起研讀Fletcher於2014年出版的《臨床流行病學精要》教科書第5版。這本書對我臨床教學與研究有相當大的啟發,為了分享這些觀點給台灣的醫師,我翻譯了該書第3版,很高興最近我的同事陳國東醫師將要出版第5版中文譯本。

本書作者特別憂心現在許多臨床研究常常只看到「檢驗數據」改善就宣稱某種治療有效,可是病人的「臨床症狀」卻沒有顯著改善。譬如愛滋病患吃某藥,免疫指數改善就宣稱該藥有效,可是病患的臨床症狀(體重減輕、腹瀉與倦怠)都沒有顯著改善。類似地,有些臨床研究樣本數很大,「檢驗數據」只改變一兩個單位就能達到統計顯著差異,可是「臨床症狀」卻沒有統計顯著差異,研究者還是常常宣稱該治療有效。

該書還特別引用另外一位臨床流行病學大師Feinstein的一句話:「臨床研究者如果只關心心電圖波形、血清氮素或X光骨頭形狀,有時候我都不知道這位研究者是研究人還是研究狗。」老年醫學大師Tinetti也點出現在許多臨床醫師常常設立新客觀指標(血糖值、血壓值、肺功能值、關節活動度等)改善為治療目標,忽略以每位病患的生活目標達成作為治療目標。

臨床醫師應該要了解每位老年患者的生活目標都不同,有人希望可以在自己後院種菜,有人希望可以每天接送孫子上下學,有人希望可以參加松年團契旅遊,有人希望可以享受美食等。臨床醫師要了解病患的生活目標,然後綜合評估要達到這個目標的治療計畫,這時候常常要犧牲掉某些客觀指標的治療目標。

譬如一位老年患者罹患多種疾病,輪流看4、5位不同專科醫師,每位專科醫師都只設定自己專科的治療目標。心臟科醫師要降血壓、內分泌科醫師要降血糖、腎臟科醫師要降低肌酐酸值、胸腔科醫師要改善肺功能,每位醫師都開4、5顆藥。看完4位專科醫師,老年患者拿到近20顆藥。如果患者真的乖乖吃完這20顆藥,保證身體軟弱無力無法種菜、無法接送小孩。這是好的治療目標嗎?

我流行病學的啟蒙老師也是我現在的同事王榮德教授,非常積極推動「生活品質」測量,苦口婆心提醒臨床醫師要以病患主觀的「生活品質」為臨床治療目標。一方面透過客觀量表的「生活品質」評估治療有沒有改善,另一方面也要與病患與家屬一起詳談個人特別的生活情境目標,一起規劃不同優先順序的治療目標,醫師、病患與家屬一起來實現這些為個人量身訂做的治療目標。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