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數字的「意義」

◎林佩蓉

一日與同事討論展覽計畫時,大家多半想到什麼事情多少週年、誰即將要過多少大壽,可以藉此來規劃相應的展覽。「這樣的用意在哪裡?民眾會有興趣嗎?」一位記錄的同事抬頭問了我們,我搔了搔頭說,「那就看我們把它弄成什樣子了。如果只是歌功頌德,應該就沒有意義了。」嗯,數字是要有「意義」的。

之所以重視數字的「意義」,主要困窘於文學界頗夯的「過生日」,對於在世的尤其如此。進入60要過還曆,邁向88要過米壽,在歲月的年輪上盡可能十年一度,出版春風化雨紀念文集、美好時光回憶文集、舉辦學術研討會,偶爾我也必須穿梭其中,樣似忙碌,心中總有許多問號。

生日原本是親朋好友相聚的機會,一不小心就成了行禮如儀的活動,主其事者憂心參與人數的多寡,擔心版面、場面不夠像話,無不想破腦袋,竭盡所能,這樣的拚勁,究竟拚出的是作家個人的光環?還是為文學界調配出任何營養的成分?如果這些喜愛舉辦生日慶壽的人都安靜無聲,那麼進入銀白年輪裡的老作家們會孤寂嗎?我無法猜測,但肯定會有人覺得文壇沒有溫暖,杏壇沒有傳承。

隨著歲月走進飽滿智慧之境的長者,要如何留下所謂的「遺產」,我自私的以為這些都可以是刻劃在生活裡的痕跡,不需瞻仰、不用膜拜,而是成為生命裡某一片段某個時刻,憶起之際宛如靈光乍現「啊!」一聲的恍然大悟。這或許像是有人詢問天主教教宗方濟各會留給後世什麼樣的遺產,他回答:「我還沒有想過這些,但我想,當人們想起某個人,然後說『他是個好人,凡事盡力而為,他沒那麼差勁』,這樣我就很滿足了。」

只要想起他,就知道他是個有義的人,凡事為受苦的人著想,這是我所認為「過生日」的數字意義。今年5月28日是賴和120歲生日,「紀念賴和與文友開創為義奮鬥的年代,記得人民行動的這個春天!」這是賴和文教基金會的宣傳標語。基金會成立於1994年,隔一年賴和紀念館創立,120歲與20週年這數字所能承載多大的意義,除非人們能在其中思索經年累月的過程中,逝去的與留下的;創造的與成就的。

由此來看,賴和基金會長年的推動人文教育,無論資金如何缺乏的窘境,也不放棄守護最貼近台灣心跳的淨土。數字的意義,堆疊出賴和精神,描繪了「賴和與文友開創的年代」,來自民間,走向民間,那是為義奮鬥的年代。這義,不只是抵抗殖民威權、資本主義的蠻橫,還有走進人群、走近痛苦。像這樣已離世,卻留給後人銘刻在生命裡的遺產,不只賴和,他們或許也還會被裱框在看似不得了的數字裡,但還在呼吸的人,如何走在這數字之境,做些有點意思的事,或許才能讓過生日變得有趣些。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