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中國第12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通過決議,明文規定2017年香港特首參選人必須獲得提名委員會過半數提名才可以成為候選人。這個規定形同否決「公民提名」的可能性,讓香港人心中所期盼的「特首實質普選」落空,就連英國外交部也發表聲明表達失望。相關規定更被譏為是「假普選」,香港民主派議員預告將在10月1日中國國慶假期前號召發起「佔領中環」活動,對這項危害香港民主的決議表達不滿。
回顧香港的歷史,歷經老牌民主國家英國超過百年的殖民,香港人的民主素養其實相當高,1997年回歸中國統治後,對中國共產黨諸多集權專政的做法產生許多不滿。然而以城市經濟為主的香港,許多生活必需品諸如水、蔬菜、肉類等,皆需仰賴中國提供,若中國切斷供給,香港將無法自給自足。而香港中產階級向來溫和的抗議方式,無法對中國政府造成壓力,始終得不到正視。
面對中國政府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以來諸多罔顧香港民意的做法,也在台灣引發不少討論。除了看清中國共產黨對港政策日趨緊縮、一國兩制「50年不變」的承諾跳票,也慶幸台灣並未落入一國兩制的圈套中。然而也有論者質疑:若是中國允許香港施行「真普選」,難道台灣就能接受「與中國統一」嗎?
事實上,台灣與香港的處境並不相同,無法如此進行類比。因為香港回歸中國之後,香港人即是中國公民,爭取特首普選,是希望在中國統治之下爭取較佳的治理方式;然而,台灣與中國分屬不同國家,兩者之間不是「上對下」的治理關係,而是國與國之間確保主權獨立的外交關係。我們重視人權民主等普世價值,因此關心香港的未來,但台灣的處境卻與香港有根本上的差異。面對中國企圖併吞台灣的野心,台灣人所需要努力爭取的,是國家主體性的確立,而非自我矮化成為中國的附庸。
面對中國近年來軍事及經濟力量不斷增強,侵吞台灣的手段也從強硬的文攻武嚇,轉為懷柔的金錢收買。台灣人如何在各種誘惑之中站穩腳步,如何在夾縫中尋求發展,並且能夠凝聚台灣的國家認同、落實全民防衛的概念、確保國家主權的獨立?建立連結土地與草根的主體性,成了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與解答。而台灣當前困難的政治處境,能夠給教會帶來什麼樣宣教上的啟示呢?
面對受苦的人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信仰告白明確宣示「教會是上帝子民的團契,蒙召來宣揚耶穌基督的拯救,做和解的使者,是普世的,且根植於本地,認同所有的住民,通過愛與受苦,而成為盼望的記號。」踏出教會的建築物、走進身邊的社區,真正關懷在地的人民與鄉土,發展出屬於台灣的本土神學,不僅有助於凝聚台灣認同,更是讓福音廣傳並且釘根本地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