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躺平族嗎?這個源自中國的流行用語,似乎也成了時下台灣青年的其中一種標籤,讓我們探討背後的現象與心聲。
採訪◉林文凱
對於時下的台灣年輕人來說,「躺平」是一個蔚為風潮的現象嗎?也許仍有不同的經歷與聲音。對於高房價,這群受訪的研究所學生異口同聲,紛紛發出哀號。「雖然懷有期待,實在是買不起。」有人說,他們這一輩的同儕若是已經買房的人,幾乎都要仰賴爸媽的支持;也有人率性支持租房,純粹不想屈從於資本主義的控制。至於這樣或那樣,是否就是躺平?他們則有分歧的看法。有人認為,僅僅努力到一定的程度就停下來,不見得就是消極的躺下。「躺平」,既是一種無力感蔓延的現象,也可能是一種有意識的抵抗。既可能是被迫躺下,因為環境使然,令他們只能做出有限度的努力;也可能出於選擇,既然做不到就躺下吧。「不躺下,難不成要站著嗎?」
可是這群年輕人對於未來,也不是沒有任何期待或夢想。小文(化名)回顧著讀研究所前的日子,在護理師的工作上忙得不可開交,每天就是上班、休息,沒日沒夜的惡性循環。當時的她初出社會,雖然懷抱著對世界的好奇,卻苦於沒有力氣分心於其他的事。與此同時,從小一直困擾著她的沒自信,也使她對個人的能力產生一定程度的懷疑,因而萌生許多不可能、做不到的聲音。她認為,這也許是某些人直接「躺平」的原因。在她考進研究所之後,才慢慢破除這種失敗主義的想法,也開始設定適合自己的目標前進。
阿翔(化名)則認為,躺平與否沒有一定的標準,但對個人生活品質的評估,他則認為只要「快樂」就好。這不只是物質上的富足,而是心靈上的歡樂。對他來說,買房買車並不是一種人生標竿,從某方面來說,是一種生活上的需要。年輕的他覺得,特別是有對象的時候,會期待自己有承擔責任的能力。
宣仔(化名)則形容,好的生活是一種方方面面達到平衡的狀態,「如果有機會進到大公司賺錢,卻把身體操壞了,也無暇顧及家庭,那就不好。」他認為,人生沒有一定要達成什麼成就,只要問心無愧,不是刻意擺爛、沒有任何想法,其實也不能算是躺平。小宇(化名)則提到,表面上看起來是躺平,實際上可能是在忍耐,等待躍起的一天,能夠完成個人的夢想。
言談間,他們也談了談對世代差異的看法,認為現在的時代確實機會變多了(無論教育、科技、知識水準等),對生活的想像慢慢取代了生存的需求;然而紙鈔變薄了,通膨的物價和房價使某些看似穩定的力量變得難以想像,挑戰也越趨多元。或許父母輩年輕的時候也曾苦過,因此不能做太過單一的比較,不過對現在的他們來說,才立足未穩,就要開始擔心家人的照護。這樣的年輕人們,即使躺下了,恐怕也不能真正地高枕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