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中有道】《波阿斯與路得》救贖的愛

◉李糠

在動盪不安的士師記之後,路得記無疑讓人感到清新舒暢。作品散見於兒童聖經插畫的英國畫家威廉‧霍爾(William Hole,1846~1917年),即以《波阿斯與路得》(Boaz and Ruth)充分呈現這部經卷安寧溫馨的氛圍。

《波阿斯與路得》的背景一片金黃,描繪的是收割大麥的場景,除讓人感到明亮溫暖,也表明這是拿俄米和路得婆媳倆從異地返回伯利恆的時候(路得記1章22節)。男男女女在田間忙碌地穿梭,一旁的禾捆是他們辛勤的成果,但禾場上還有未收的大麥。樹蔭下有收取熟果的人,也有稍歇片刻的人,處處洋溢著勞動與豐收的喜悅。

霍爾描繪的,應是波阿斯與路得兩人的初次相會。騎驢子的財主並未高高在上,而是俯身探詢。路得低眉斂目、謙恭垂首,握著幾把麥穗,不敢直視波阿斯,宛如經文所說:「我既是外邦人,怎麼蒙你的恩,這樣顧恤我呢?」(路得記2章10節)我們從聖經記載曉得,波阿斯之後特別照拂了寡婦路得。

失而復得

閱讀路得記並不難,要恰當詮釋卻不是易事。人們對路得記的關注,是否符合聖經的敘事脈絡,是我們應當思考、尋求的。路得記開場是饑荒、死亡等悲劇,以利米勒一家自應許之地迦南遷居摩押地,讓所謂迦南「流奶與蜜」的形容聽來格外諷刺,應許之地何竟如此?莫非是因士師時代的敗壞?我們參考路得記尾聲的家譜,可看到以利米勒遷居之時其實是士師時代前期,也就是以色列人進迦南的頭幾個世代,而非後期。那麼,這饑荒若是上帝對以色列人背離的懲戒(申命記28章16節),便意謂著士師記所描述的以色列敗壞、背離上帝,並不是循序漸進,而是在約書亞後期即快速發生。是以,新約評論約書亞的工作,並非無的放矢,「如果約書亞已經使他們享受了安息,神後來就不會再提到別的日子了。」(希伯來書4章8節)

在這背景下,因丈夫、兒子皆死絕而毫無指望的拿俄米,聽到耶和華眷顧祂的百姓時作何感想,格外耐人尋味。這位愁苦的老婦人確實該毫無盼望,因為此時她一無所有,即使與兒媳路得、俄珥巴情深,能同哭、同行、甚至表明同死,但眼前困境卻無從解決。所以她誠摯卻也無奈地說:「我女兒們哪,不要這樣。」(路得記1章13節)

拿俄米起身返回伯利恆,讓人聯想到新約的小兒子歸回(路加福音15章11~32節)。拿俄米僅圖溫飽,未料等候她的是超乎所求所想。我們可以從路得記尾聲的記述發現,這不只是波阿斯和路得的愛情故事,更是拿俄米的失而復得。那位在起先哀嘆自己年紀老邁、沒有丈夫、沒有兒子的婦人(路得記1章12~13節),在末了卻懷抱著孩子(4章14~17節),老有所終,前後形成鮮明而強烈的對比。

衣襟遮蓋

欣賞路得記時,沒有人能對路得這位摩押寡婦的決斷視而不見,甚至會因此聯想到雅歌,她對婆婆的心意亦如死之堅強(8章6節)。這對婆媳之間的情誼固然深刻,但她嚮往有份於以色列家,卻是路得記整卷書的主軸,更與她之後所得的賜福遙相呼應,「願耶和華從這少年女子賜你後裔,使你的家像他瑪從猶大所生法勒斯的家一般。」(4章12節)

同為死人的妻,路得和拿俄米有相同的悲劇。雖然較年輕,但她以摩押人身分住在以色列人中,要面對的是「不可入耶和華的會」的障礙(申命記23章3節)。奇妙的是,路得最後正是按著律法蒙接納,得波阿斯衣襟遮蓋(申命記25章5~10節、路得記4章1~11節)。

情願受損

扭轉整個悲劇的關鍵,無疑是伯利恆的富人波阿斯。不過這位受人尊敬而富有慈心的人,同樣有他的缺乏。著有《磐石之上》(The Christian Life)的蘇格蘭神學家傅格森(Sinclair B. Ferguson)論到波阿斯時提及,他雖家產豐富,卻獨缺婚配子嗣,因而他彷彿經歷了亞當的際遇,得了一個配偶幫助他(創世記2章18節)。

波阿斯的作為,在在展現他對律法的尊重與實踐。他要求僕人不要欺侮孤寡,留下遺落的莊稼供人拾取(利未記19章);他雖得路得青睞,仍想著按照律法,至近親屬(註)實屬他人(路得記3章12節),這在那個以色列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的年代,是何等可貴!

當波阿斯決定介入這位寡婦的悲劇,路得被接納已無懸念,只是誰有資格接納,在城門之會前尚是未定之數。從那位脫下鞋子的至近親屬的回應:「這樣我就不能贖了,恐怕損壞我的產業。」(路得記4章6節)我們赫然發現,波阿斯接納路得,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若按照律法,路得所生的長子要歸在瑪倫名下,且波阿斯沒有其他繼承人,那麼波阿斯的產業有很大可能會歸於瑪倫後代。但也因為阿波斯情願受損,足見他對路得的情深意重。

捨己贖回

我們從路得記的家譜看到,這個故事不只是關乎波阿斯和路得的愛情,也不只是老婦人拿俄米的失而復得,更是指向一位君王。

我們在另一份有波阿斯和路得的家譜中發現,不可將目光侷限在波阿斯和路得所處的時空,因為他們動人的故事,乃是恢弘的救贖歷史的一個章節,「波阿斯從路得氏生俄備得;俄備得生耶西。」(馬太福音1章5節)路得原先無份於以色列,卻因波阿斯而與聖民同國。而波阿斯傾其所有贖回,更預示基督耶穌的捨己(約翰福音15章13節),預示永生上帝捨棄祂的兒子(約翰福音3章16節、羅馬書8章32節)。人子來,成了多人的贖價(馬可福音10章45節)。

註:「至近親屬」希伯來文גָּאַל一詞,意思即為「贖回」。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