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專題報導】於5月2日在高雄登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性別公義委員會為各教會辦理的「風暴家庭中的孩童:家庭暴力防治研討會」進入第二天議程,首先邀請高雄勵馨社工師謝雨蓉分享「今天是開庭日」,而最後一場專講則由高雄勵馨社工督導吳芷瑋主講「走過心橋」。

她先花點時間請眾與會者們分組,設想自己在10歲時、得知要到法院出庭的心情,討論後將感受寫在圖畫紙上;各小組的紙上有文字、有圖畫,幾個重複情緒是緊張、恐懼、無助、疑惑,也有少數覺得開心,因為可以不用上學或到城市買點心,另有些對法院印象是來自電視節目,還有些對法院組成全然陌生。謝雨蓉依據實務經驗肯定這些討論非常充分反映出庭的孩子們心聲。

2011年《家事事件法》通過,更重視社政資源與司法體系整合,高雄勵馨受高雄市政府社會局之邀進駐高雄少家法院設立社政服務站,聚焦家事訴訟中的兒少權益,包含出庭及出庭前、後陪同。兒童出庭的法源是來自《家事法》第11條:「未成年人、受監護或輔助宣告之人,表達意願或陳述意見時,必要者,法院應通知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指派社會工作人員或其他適當人員陪同在場,並得陳述意見」和「前項情形,法院得隔別為之,並提供友善環境、採取適當及必要措施,保護意見陳述者及陪同人員之隱私及安全」。

謝雨蓉解說,所謂「家事」內容包含離婚、監護權、未成年子女扶養費、變更子女姓氏等,而兒少出庭時機包含離婚案第二次調解、保護令抗告開庭、暫時處分開庭、改定監護權開庭等。高雄勵馨所服務的兒少主要是由法官轉介,但也有些是家長自行決定帶著孩子出庭;高雄勵馨服務總人數在2016年為72人,2017年度下降至38人,但在2022年高達94人;2017年的驟降主要是依據實務經驗建議減少孩子出庭頻率,而2022年的激升則是與「憲判字第8號」強調要維護孩子的「表意權」有關。

為何兒少出庭需要有社工陪同?謝雨蓉表示,面對離異的父母,孩子處於高衝突環境:一方面會擔心父母在法庭上又爆發爭執,另外一分面是想要再看看或已分開許久的家長。孩子在關係上或對父母都有感情,然對司法程序與用詞不夠熟悉,加上可能被主要照顧者指導怎麼回答法官問題,導致無法自由表達真實想法,同時擔心自己的發言是否加劇父母不合。

壓力不只在出庭前與出庭時,在出庭後仍然存在;例如孩子不得不在父母間做出選擇,或要面對家長追問自己的說法,甚至有把父母的負面情緒反應都視為自己的錯誤、後悔說出實話等案例。謝雨蓉提到,自已陪同過最年幼的出庭兒少是三歲,年幼的孩子獨立等待出庭會可能有分離焦慮,這亦是社工要面對與處理的狀況。

高雄勵馨看見許多孩子的艱難,定位陪同服務重點在於重視、尊重,創造有參與感的審理氛圍,讓兒少在庭審過程展現主體性;為此研發能幫助孩子更清楚法庭角色與任務的木偶法院模組、相關繪本與漫畫,另也推出手冊幫助法官更暸解如何與孩子對話。

而在實務上,社工會讓孩子暸解開庭資訊、案件概要、開庭程序等,並且知道自己能夠按照意願回答,有證詞保密機制,遇到不懂的法律名詞可以向社工求助等;庭前等待和開庭過程有獨立空間和安全路線;態度方面則要留意緊張會影響孩子的情緒、感受與理解能力,而結束後也向孩子表達感謝。

在專講最後,謝雨蓉列出陪伴兒少的建議,期許眾人為孩子撐起「安心說」的時間和空間,包含:留意界限,陪伴與傾聽但不干涉孩子決定;不要涉入家庭隱私與道德勸說;不擅自將孩子的話轉述給家長;尊重孩子「說與不說」的選擇;與孩子平視、眼神交流,使用符合孩子年紀和身心發展用詞;立下對話保密的約定;回應孩子與家長的疑惑、擔心和期待;持續關心孩子與安穩家長,尤其主要照顧者的狀況安定,孩子的安全與處境更有保障;提供相關資源並為他們代禱。

吳芷瑋主講時首先說明暴力定義與類型,包含身體的侵害例如傷害、遺棄等,精神的侵害例如言詞攻擊、情緒虐待、性騷擾、經濟控制等。也以實際案例指出,深夜把家人叫醒、抱怨不順直到自己疲累,讓別人不能好好休息;或是透過語氣、肢體等方式讓對方感到被威脅而不敢表達建議、失去說話空間,這些其實都是暴力。

接著她介紹,《家庭暴力防治法》所適用對象為家庭相關者,包含配偶或前配偶,現有或曾有事實上夫妻、家長與家屬關係,現或曾為直系血親或親屬,現或曾為四等親之內的旁系血親或親屬。其中法律定義之「事實上夫妻關係」是無結婚、但有同居或共同生活事實,判斷依據可參考共同生活時間長短、共同生活費用負擔、性生活、親密互動等等。

有個迷思是將「保護令」當護身符,但吳芷瑋提醒,保護令是約束暴力行為,但無法因此要求施暴者負責與改變。另一個迷思是,司法處理家暴事件是客觀、證據法則,因此有可能司法沒有辦法那麼快速解決問題,也沒有辦法滿足當事人所有期待、甚至有可能帶來更大的衝突,曾有案例是受暴者希望解決家暴問題、並沒有想要離婚,但施暴者在司法介入後選擇直接離婚、以更強烈的方式來回應,造成受暴者更深的創傷與挫折。

社工面對家暴事件,是以人為主體,暸解相關人的生活與關係,並釐清其需要與想要;駐點法院的勵馨社工提供包含諮商、陪同出庭、福利與轉介、協談等服務,給予個案情緒支持、制訂安全計畫與解說司法程序。

吳芷瑋透過統計數據指出家庭暴力的多元樣態: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2022年全台家暴通報有19萬件,類型方面約46%是親密關係暴力、17%是兒少保護、13%是直系血親與姻親;吳芷瑋另提到年齡、身心障礙層面影響,在高齡化與少子化的趨勢下,主要照顧者面對看護失智症長輩的壓力,也可能釀成家庭暴力發生。

她進一步以冰山理論解釋暴力行為背後涉及很多因素,諸如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與自我認識等,具體像是上述照顧責任加重,或是未就業所帶來的經濟焦慮與長時間同室相處的緊張關係,精神疾患與人格特質導致高衝突等。最後她列出輔導正面臨情感危機的夫妻時有哪些建議:不批判、不建議、不指導、不替當事人決定,提供與連結資源,最重要的是尊重當事雙方選擇的婚姻及是否願意共同面對的決定。

在閉會禱告前的分享時間,有與會牧者回應自己在原鄉牧會,「教會」是部落重要的組織與力量,樂意也願意在家事議題中成為助人者,也有牧者建議教會的婚前輔導要將暴力防治教育納入,相關社政資源可以與教會體系連結。研討會結束後,總會婦女、性別公義幹事連嫦美牧師預告在10月將於台北舉辦今年度第二場研討會,屆時將聚焦探討「情感教育」,歡迎各教會牧長、同工、青年等對相關議題感興趣者報名。

|延伸閱讀|【接住風暴家庭的孩童】教會深耕地方 成長期支持


專題攝影|林婉婷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