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你們」把文學弄難了

◎林佩蓉

每座博物館的營運,第一線的人力有很大的部分是出自於志工,如果在意參觀民眾的意見,對於志工的看法是必須重視的。志工的背景各行各業:中學老師、中小企業主管、銀行員等,負責展覽場的巡邏、擔任導覽員,他們眼中所看到的,往往和從事博物館工作的人有頗大的差別。

在剛過去的志工大會上,被安排講一堂關於常設展的內容說明,會後的QA,一開始大家都很安靜,後來有一隻手在遠方舉起……「可以把燈調亮一些嗎?除了展品看不清楚,太暗也是提供人們犯罪的機會啊」,燈光暗是為了保護展品,我在心裡嘀咕著;「什麼是文學的內在世界?太抽象了,都是你們這些專門弄文學的人才會有興趣吧!」好了,開始熱起來;「雖然經過好幾次的導覽訓練,連自己對這展覽都非常陌生,實在很難講給民眾聽」、「接下來的世代是年輕人的,應該做些他們感興趣的,這社會,接下來是他們的事了。」

參與學術策展的我,每聽一句就心跳一百,這些意見是我過去沒有機會一次聽到的,對一個展覽費盡心思、春蠶吐絲般的生出上萬文字的人來說,打擊不小,我整合了上述的意見拿起麥克風對現場的志工朋友說,「大家的意思聽起來是,『親愛的,你們把文學弄得更難了』。」

當局者迷,我們自以為是推廣台灣文學的展覽,不知何時成為另一本了無生趣的教科書,真的是這樣嗎?為了迎合年輕人的口味,必須端出時下最夯的,不管是不是和台灣文學發展的縱深有關係?會不會有一天,台灣作家只有教科書選入的、現身在影藝新聞的、被標記在電影票房中的幾位,才算數?

或許也可以不用這麼悲觀,回頭檢視被展示的文學作品,一股腦的充塞在有限的展間裡本來就容易消化不良,每個人進來的時間有限,再好的文本都成了走馬看花下的過往雲煙,特別是閱讀的角度、對文字存在的忍耐度已大大不同的時下青年,一座想要推廣教育的文學博物館,必須有所讓步。展覽學術味需要移除、有趣新鮮的互動裝置需要增加,這對嚴肅的策展人是讓步,也是另一種學習。

台灣文學一直以來具有強大的社會責任感,這也是殖民地學的特色,只談情感不談土地的作品仍然可以集聚人氣,但那多麼輕飄飄啊!學校多的是沒有教過的事,我們走過那被禁止、撕裂、扭曲的時代,如今還看不到何時會結束。現在這時局,不是一句「接下來是誰的事」就了結了,我們的文學就是在談論嚴肅的普羅大眾、邊緣人的苦痛,描述歷史事件下慘痛的遭遇,不能不知道,用母語記錄書寫的作品血淚斑斑、以生命去創作的不是一句「我看不懂」就算了。

想來,在博物館工作的有志者,不會想要這館的存在意義只剩下上洗手間與休息、拍照,那就一起來把文學「弄簡單、好玩」吧!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