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祥
民眾的行車紀錄器在第一時間拍下復興航空墜機的近距離畫面,並且上傳到Youtube。這樣的影片不僅是取得不易的第一手訊息,更有強大的視覺張力,對新聞媒體來說十分珍貴、千載難求,於是紛紛要求授權使用。
以往,新聞媒體對於素人上傳到網路上的影片大多直接下載使用,或者在影片旁邊寫上「畫面來源:Youtube」、「翻攝自網路」,稍微有「禮貌」一點的媒體會註明拍攝者的帳號或網址,當然也有媒體會「通知」作者一聲「我用了」,極少數會在刊出前請求作者同意。
不過,這回的狀況卻是十分特別,這則影片底下陸續有記者個人或媒體主管留言請求授權刊登,包括許多個國內外的知名媒體,作者也都回覆同意,但有趣的是,作者在Youtube網頁上聲稱:「除了『旺中媒體』=中天+中視不行使用,全部媒體都可以使用,天佑台灣。」
不曉得是因為有媒體起了詢問的示範作用,這種做法在台灣並不常見,更多時候,媒體便宜行事,直接使用,不但不尊重創作者,也讓自己陷入被告的風險。當然,網路上的資料除非作者放棄版權,或有其他的版權聲明,否則大部分的使用都得先徵得同意,最低限度都該註明出處,這不單是所謂「權利」問題,更是對文化勞動者基本的尊重。雖然,大部分的媒體在這則影片的使用上懂得先徵得同意,作者也慷慨地和社會大眾分享他的現場直擊,不過,旺中集團的媒體卻被大大的打臉。
作者的做法的確是會讓不少人拍手叫好,特別是那些早已拒看、拒買、拒絕相信旺中媒體的閱聽人;不過,被拒絕的中天、中視記者的心裡恐怕並不好受。這並不是旺中集團的媒體工作者第一次遭到拒絕,也未必是因為旺中集團的記者不夠努力而遭到厭棄,這其實是旺中媒體長期以來不被社會信任所累積的結果。
事實上,最近幾年旺中集團爭議不斷,不斷有壟斷媒體之虞,媒體老闆的發言經常遭到負評,甚至因政治立場影響新聞表現的做法也受到社會極大的批評。許多長期投稿作者表明不再投稿《中國時報》,集團內也有記者不滿老闆的作風紛紛出走,更慘的是,多位認真工作的記者在採訪時遭到受訪者拒絕的狀況時有所見。
雖然,在網路時代,媒體試圖以大量的即時新聞增加點閱,換取利潤,或許可以收得一時之效,但媒體能否經營,恐怕是產品是否能有一定品質,以及能否得到社會信任,因為媒體最重要的資產與利基就是報導事實與社會信任。當媒體的公信力逐漸喪失,自然就得承擔被厭棄的代價。當然,最無辜的,恐怕是那些老實且辛苦工作的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