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愧與饋

當我們讀到了聖經馬太福音:「無論誰,為了我的緣故撇下了他的房屋、兄弟、姊妹、父母、兒女或田地的,都要得到百倍的酬報,並且要得到永恆的生命。但是,有許多在先的將要居後,居後的將要在先。」就一點都不訝異,從150年前陸續到台灣宣揚福音、愛心服務的蘇格蘭、加拿大甚至各地宣教師,他們形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的改革宗精神,也將這棒子交在所有PCT信徒的手中。他們謙卑的服事態度,上主也的確成就了這一切榮耀。

他們如初長般的竹子,在每個階段、不同信仰禾場煎熬,換來如今的雨後春筍。在慶祝宣教150週年、展望PCT新時代之際,我們要學著種竹子的苦楚,不是只有割筍子的快感。

受PCT總會之託,台灣教會公報社負責開發及販賣各項紀念商品來鼓舞信徒參與150週年慶祝活動,也藉此認同自己為PCT的一分子。其中使用有機棉製作的運動毛巾,象徵在宣教師的打拚下,PCT成為台灣許多運動之濫觴;以接力棒為概念的外包裝,可當作存錢筒,也可推動以小錢運動為事工承先啟後。運動毛巾上寫著「我不再是我的我」、「改革中」,更提醒信徒應有的聖經至上、萬民皆祭司的改革宗精神。不過,許多教會同工得知,紀念商品所得將回饋給總會與中會,作為150週年各項事工的經費時反而卻步,令人深感台灣先烈蔣渭水語重心長的一句話:「同胞當團結,團結真有力。」

有著150年歷史的PCT,說來耐人尋味。產業之大雖無法與當前沸沸揚揚的慈濟基金會相比,卻也從各代努力下累積不少雄厚實力。當社會大眾在批判著慈濟組織的造神化時,慈濟基金會宣布撤回內湖開發案申請,並且將擴大董監事組織,邀請社會各界有聲望、公信人士參加慈濟董監事會,監督慈濟基金會。此舉是否真心誠意無須揣測,起碼人家要臉、在意社會觀感。相較之下,受託管理長老教會醫院、學校產業的無出資董事、首長們,是否有認清這些產業都非你我個人所有,應為上主看管、使用而成就福音,不是讓你佔著變更為己有,或滿足私人遊憩、散盡公款,導致苛薄員工,甚至對福音事工置之事外。

在緬懷宣教典範,如馬雅各、馬偕、巴克禮、謝緯等宣教師時,也請走出神主牌思維,畢竟先輩們是讓我們向前行的動力,而不是用來當作高貴血統的證明;先行者是供我們立志的榜樣,不是拿來狐假虎威行狗屁倒灶之事的擋箭牌。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