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見證草根力量的興起

自去年318學運引發全台震撼、繼而在1129的大選中翻轉台灣政治情勢後,國民黨、民進黨兩大政黨瓜分大部分政治資源的現狀備受質疑,營造第三勢力的呼聲響起,諸多小黨紛紛成立,社會民主黨、台獨左派政黨、時代力量黨、民國黨……,這些小黨嘗試推出自己的候選人,其中不乏台大社會系教授范雲、閃靈樂團主唱Fredy等社會知名人士,打算在接下來的國會選舉中奪取席次。

然而這些新興的小黨雖然極富理想性,但是能否造成實質的政治影響力卻讓人擔憂。第一、這些紛雜的小政黨各自擁有不同主張及強烈的理想性格,彼此之間難以整合,導致力量分散最終可能功虧一簣;第二、光是紛雜的政黨名稱就讓選民眼花撩亂,何況還要清楚傳達各自的主張理念給選民,更是困難重重;第三、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這些大多數由群眾運動出身的小政黨,試圖走入議會路線尋求改革的過程中,若在選舉上投入資源的比例失衡,忽略了賴以為本的社會運動,反而可能導致兩頭落空的危機。

綜觀台灣社會所面臨的現況,無論政府機關或民間組織,握有權力者對於問題的處理方式,往往是要求反對者封口,而非認真找出問題的癥結並改善之。在這種只求「寧人」以便「息事」的惡質思維模式底下,我們仍須肯定小政黨願意基於理想奮力一搏,嘗試鬆動現有的政治結構。更進一步來說,改變社會的力量,其實正是這種來自草根的堅持與努力。

草根的力量,向來是社會改革最重要的動力來源。在台灣「民主只剩選舉」的困境下,制衡的工具空有形式卻滯礙難行。選舉過後,即便政治人物成為脫韁野馬恣意妄為,選民也無法透過罷免、不信任投票等方式逼使政治人物下台。面對這樣的窘境,若是能從學生時期開始培育正確的公民觀念,長期關懷各式政治改革及社會議題,待學生畢業後進入社會的各行各業,方能將影響力發揮最大,從基層做起改變整個社會。

若要打破這種權力遊戲底下「資源我掌握,決策我來做」的壟斷現象,讓自己成為一個聰明、智慧的選民也是當務之急。判斷政治人物的好壞,不是根據跑攤勤快與否、公關是否做得周到、明星光環是否足夠,而是根據其參選的理念以及對理想的堅持做出判斷,唯有持守這樣的判準與公民意識,長久下來才能落實民主的精神,把社會帶往更好的方向。

回到信仰的角度來思考,面對當前的社會,教會應該著重於扮演的是「資源掌控」的角色?或者是成為「草根培育」的力量?究竟何者才符合上帝心意。耶穌在兩千年前犧牲自己的生命釘上十字架成為贖罪祭,由下而上撼動了整個羅馬帝國。祈願今日的教會也能在信仰的基礎上,向社會傳達救贖的福音,見證上主恩典的同在,面對這諸多的變革與更新,需要我們不斷在禱告中記念。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