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芳
「台北市發生父親掐死兒子人倫悲劇!何姓男子的成年兒子自幼患腦性麻痺,他疑因照顧壓力沉重,昨天駕車載兒子外出,把汽車停放路旁,在車上親手掐死兒子後報案自首,警方趕到時他緊抱著兒子的遺體哀嚎,警方依殺人罪嫌究辦。」(2015年3月23日,《聯合報》)一則令人唏噓心痛的天倫悲劇新聞,其背後的辛酸與痛苦,家屬所承受的壓力等,在在都提醒我們小心留意:在台灣,還有多少家庭面對類似的情境與困擾?
依據內政府統計處的數據,台灣全國身心障礙人口比例約佔總人口的4.8%。其中包括肢體、智能、視力、聽力、語言、精神等,或是自閉症、染色體異常、重要器官失去、多重障礙等。再依照這些不同障礙類別鑑定區分為包括輕度、中度、重度與極重度等不同程度之障礙等級。
不論障礙類別與等級如何,簡單地說,身心障礙者對於自我生活照顧和自理的能力如何?以及生活是否需要依賴他人協助?和依賴他人協助的程度評估,是重要且關鑑的指標。再加上,伴隨口語能力的有無,在表達與溝通的上能否有效與他人互動,更增加了照顧身心障礙者的挑戰。
許多重度依賴的身心障礙者在幼年時期,家庭功能健全、照顧人力充足,照顧與教育訓練問題尚易解決;然而,隨著身心障礙者年紀漸長、照顧者年紀老邁,面對「雙老」的窘境時,照顧身心障礙者即成為沉重而痛苦的負擔。因此,在需要的時候,轉銜服務至半日或全日型身心障礙者照顧服務機構,是必要介入的資源。
照顧重度依賴的身心障礙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隨著時代的進步,需求滿足與自主化的觀念逐漸被重視,對於身心障礙者亦然。需要的,不再只是吃住無虞而已;藉由專業療育團隊人員的評估與介入,以及長期能力訓練與教育,並輔以適合的各項個別化輔具使用,幫助身心障礙者在行動上、溝通上與生活能力訓練上強化,讓許多身心障礙者,能夠和一般人一樣達到生活自主、減少依賴、提高生活品質、享受人生的目標。
過去20多年,都在醫療衛生體系工作,陪伴照顧身體病痛或甚至面對末期臨終的病人與家屬。過去總是不斷想辦法在社會工作的服務中,把幫助、安慰或些許的喜樂傳遞給正在經歷痛苦中的病人與家屬們;而現在,開始在全日型的身心障礙照護機構中工作後,極大的祝福是,雖然每日面對繁雜又沉重的工作壓力,但每一天,樂山的孩子們,總是用單純又快樂的招呼、笑臉甚至是擁抱,讓我們理解與肯定每一個人手中所做的工作的價值,更鼓舞了我們要更認真地去邀請更多更多的人,走進樂山來認識這一群可愛又可敬的身心障礙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