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教會,守護母語的最後防線:我對族語推動的期待

今年2月「原住民族語言發展獎」頒獎典禮上,副總統賴清德致詞時表示,全球6000多種語言中,有40%瀕臨滅絕;而在台灣,台語、客語、原住民族語的流失都很嚴重。有鑑於母語傳承的重要,本報特邀今年榮獲原民族語發展獎終身貢獻獎的太魯閣族退休牧師Iyuq Ciyang(金清山)和榮獲族語傳承家庭獎的布農族牧師Huhum Nahaisulan(乎乎姆‧哪海抒嵐),分享推動族語的經驗,盼各族的語言文化永續傳承。

◉Iyuq Ciyang〔Truku(太魯閣)中會退休牧師〕

筆者是太魯閣族牧師,出生於1943年2月1日,今年80歲。祖居中央山脈alang Tbula(文山部落),1937年遷居秀林鄉alang Qowgan(加灣部落)。個人以為,太魯閣族教會與族語生命是一體關係。能在2023年獲原住民族語言發展獎終身貢獻獎,身為太魯閣族,且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要特別藉此向本族耆老Teylung Lituk(李守信)、Yudaw Pisaw(田信德)、Tasaw Teylung(林廣萬)、Uilang Takuh(高添旺),和美南差會的外籍宣教師柯饒富(Ralph R. Covell,太魯閣族名為Yudaw Watan)等牧者前輩致敬。他們為了保存族語,使用羅馬字拼音翻譯族語聖經,當時受盡國民黨政府打壓,仍堅持不懈,才有今天的太魯閣族語聖經,我由衷佩服。

對族群母語的推動,在此提出看法與期待。

(攝影/林宜瑩)

 》教會是族語之根源《 

首先,我要感謝民進黨執政後,積極推動原住民族語復振政策,2017年並訂定族語為國家語言,在傳承族語文化上挹注資源及經費。其次,我要感謝長老教會各原住民族地方教會,在推動族語保存及傳承的努力和貢獻。

事實上,台灣各族群母語(台語、客語及各族群母語),曾遭政府嚴重打壓。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華民國政府從戰敗的日本手中接管台灣。國民黨政府為鞏固其一黨獨大體制,1946年起推行「國語運動」。1956年更全面推行「國語政策」,在部落宣傳「禁止說方言、請說國語」,並沒收了本族耆老辛苦用羅馬字拼音翻譯的族語聖經,一心要消滅本土語言。

由於國民黨政府早年對本土語言的打壓,母語延續受嚴重打擊。因此,我一心致力於推動族語,希望守護幾乎被滅絕的太魯閣族語。2001年,民進黨政府頒布復振原民語言政策,我立即向原民會申請經費,舉辦多次族語研習班。因為五、六十歲以下族人幾乎不用族語,甚至不會族語,若再不積極推動,族語就會消失了。感謝原民會支持,並挹注龐大人力及經費,讓族語復振出現一線生機。

1923年,太魯閣族婦女Ciwang Iwal(姬望)聽見福音,翌年在東部中會花蓮港教會受洗,太魯閣族成為全台第一個接觸羅馬字拼音的原住民族。當時Ciwang Iwal、Apay Awi(田信德牧師的母親)、Kumu Lowsing(周玉葉)、Uilang Takuh等都用羅馬字拼音讀聖經故事,用母語講給族人聽,並用羅馬字拼音教族人唱〈Rantyu ray gimsi, gimsi oro Yahuwa〉(咱著來吟詩,吟詩謳咾耶和華)和〈Ray sing Yasu〉(來信耶穌)等詩歌。

1953年,太魯閣族教會邀柯饒富牧師協助翻譯族語聖經,他又邀Teylung Lituk用羅馬字拼音翻譯太魯閣族語聖經,審閱者有Yudaw Pisaw、Iyang Taing、Tasaw Teylung、Uilang Takuh等多位牧師,1956年用羅馬字拼音完成太魯閣族語《馬可福音》單行本。在台灣原住民中,太魯閣族是第一個用羅馬字拼音系統書寫族語的族群,因此族人以高興的心情來學習聖經。不料,國民黨政府在1956年下令全面推行「國語運動」,除了禁止「說方言」,甚至沒收用羅馬字拼音的族語聖經單行本,重重打擊耆老們的心。

翻譯族語聖經雖遭打壓,柯饒富牧師及耆老們並不放棄。他們用注音符號重新翻譯太魯閣族語聖經,於1957年出版注音符號《使徒行傳》、1960年出版羅馬字拼音《哥林多前書》、1963年出版注音符號《新約聖經》。1981年,柯饒富牧師和耆老們重新使用羅馬字拼音翻譯族語聖經,歷經三個月後完成新約。之後,長老教會繼續邀請柯饒富、Yudaw Pisaw及Katu Lowsing(吳文章)等牧師翻譯舊約,並派Iyang Taing等耆老、牧師審閱,把原本採注音符號的新約族語聖經,改為羅馬字拼音。歷經七年,於1988年出版部分舊約及全部新約。

1995年又聘Yudaw Pisaw、Iyang Taing(葉保進)與本人等多位牧師,負責翻譯整本聖經,由Yudaw Dangaw(許通益)、Yuki Losing(吳金成)及Jiru Haruq(吉洛‧哈簍克)等牧師審閱。2003年8月,完成舊約翻譯,2005年出版完整的太魯閣族語聖經。在族語聖經翻譯過程,Yudaw Pisaw牧師收集了2316個字根,根據這些字根找出將近40個衍生詞,再寫出適合例句,幫助族人學習族語。在長老教會和台灣聖經公會的合作下,族語聖經陸續出版,對族語保存及傳承有很大貢獻,也是族語發展的重要基礎。

作者Iyuq Ciyang(左三)長期參與太魯閣語聖經翻譯,並積極推動族語復振工作,榮獲原住民族語發展獎終身貢獻獎。(攝影/林宜瑩)

 》學習族語的重要性《 

說真的,原住民族僅占台灣總人口2.4%,民進黨政府仍挹注大量人力及資源來推動各族語的復振,這點值得肯定。個人期許全國各原住民族,應珍惜政府的族語推動工作,達到族語家庭生活化、族語學校生活化,也能以「好學易記、眼看口出、耳聽手寫、流暢交通」,創造出四通八達的族語出路,一起在原住民族部落創造族語的美好世界。

說到這裡,我對今日教會的族語現況深感遺憾。目前,原住民族教會的聚會和各項事工,幾乎80%以上都用華語,而且五、六十歲以下的信徒,大部分已經不會族語了。特別是,老人家現在與孩子對話也是講華語,雖然發音不標準,還認為這樣很好。我很擔心,繼續這樣下去,不到20年,台灣原住民族語言就會消失,這是何等大的危機。

一個民族有自己的語言,就有了自己的文化。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語言則像鏡子反映民族的文化,又像窗口揭示著該民族的文化內容。文化也是語言賴以生存的基礎,是語言新陳代謝的生命泉源。所以族語既是文化的反映,也是熟悉一個民族文化最直接有效的工具。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種文化都是在特定自然環境、歷史條件、地理位置和社會現實中形成的,具有特殊性。因此,要了解一種語言,就要熟悉其背後的文化特殊性,洞察族群間的文化差異。學習族語的重要性如下:

1.學習族語,有助於我們了解先人的文化。

2.學習族語,有助於我們學習先人的智慧。

3.學習族語,有助於我們保護先人的產物。

4.若不學族語,恐怕連自己失去什麼都不曉得。

 》族語部落教室是教會《 

因為我們是住在多元文化的人群中,而我們的祖先沒留下文字,因此我們立下「族語的部落教室是教會」的目標,重視族群語言和文化的傳承。所謂「族語的部落教室是教會」,意謂教會不只是信仰的場所,也是學習語言文化的場域。立下此目標,目的是教導太魯閣族的語言和文化生活、傳統編織和雕刻、傳統歌謠和傳統舞蹈,及狩獵文化。

關於編織,苧麻是我們織布的主要原料,衣服及布料是從織布技術來的;野黃藤及細麻竹是我們編織生活器具的材料,祖先以此編織背簍、簸箕、飯盒等。臼杵及織布工具,則用木材製作。有關狩獵,讓族人學習傳統射箭、石壓陷阱、套腳陷阱等技巧。因此,「族語部落教室是教會」,讓教會不只是信仰中心,也是教學太魯閣族語言文化的地方,告訴族人如何永續傳承。

此外,教會也成為部落新的學習場所,可以召集部落年輕人凝聚共識,凝聚族人在部落互相幫助。我們可以這樣想:部落是語言文化生活的團體,語言就是祖先留下來的文化。我相信,「族語的部落教室是教會」,將使太魯閣族的語言文化在各部落傳承、發展及深根。

最後,我引用2023年世界母語日大會手冊第63頁,洪文和先生所說的話來總結:「母語是族人文化的基礎,是文化的結晶。」


本文作者學經歷

學歷:
玉山神學書院(今玉山神學院):1960年9月~1966年6月
台灣神學院道學碩士(M.Div):1969年9月~1975年6月
韓國首爾耶穌會神學大學研究所神學碩士(M.Th):1984年2月~1986年2月

職稱:
1.宣道師:1966年6月自玉神畢業後,以宣道師身分協助天祥教會(包含本宗的蓮花池佈道所、下梅園佈道所、竹村佈道所、西寶佈道所、洛紹佈道所)及外教派干城福音堂。
2.傳道師:1975年6月自台神畢業後,以傳道師身分繼續在天祥教會服事。
3.教師:1976年11月30日通過教師資格。
4.牧師:1977年9月4日在干城福音堂封牧。

牧會經歷:
1.天祥教會:1955年6月~1978年7月31日
2.銅門教會:1978年8月1日~1983年2月28日
3.加灣教會:1983年3月1日~2001年7月1(1984年2月~1986年2月期間赴韓國進修)
4.崇德教會:2002年8月1日~2005年8月27日
5.崇德教會:2005年8月28日~2008年3月31日
6.格督善教會:2008年4月20日~2013年2月1日(退休)


延伸閱讀:【特別企畫】教會,守護母語的最後防線:從家庭推動族語學習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