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之旅】隱身都會的溪流(上)

台北內湖大溝溪

五指山山脈的地層與溪流示意,矮山、溪流頗有規則地分布,造就內湖的鄉村地景。

文圖◉葉志杰

大溝溪位於台北市內湖區,沿溪屬於台北市政府工務局規劃的「台北大縱走」第四段路線,也是我平日散步、採買、覓食的地方。一條溪流為何可以兼具這些日常功能?其實就是因為它是一條被都市吞噬的溪流,殘缺不全、若有似無。

大溝溪集合五指山山脈南坡的降水而成,流域不大,溪流也不長,全長約5.2公里。我將其略分三段,上游從圓覺瀑布到大溝溪生態治水園區,約1.3公里,屬於看得到的溪;中游從治水園區到大湖公園溢流孔,約2.1公里,這裡變身為排水明溝、大湖,在地圖上消失;下游從大湖公園溢流孔到注入基隆河處,約1.8公里,此段已網絡化,成為都市排水系統,舊河道遭道路、房舍掩埋,僅於南湖高中前出露河蝕崖。由此可知,中、下游明顯受人為擠壓,用消滅形容亦不為過。僅有山區的上游勉強維持溪流樣貌,但此段在歷史上惡名昭彰,是致災的潛勢溪流。

大湖公園捷運站臨大湖公園、白鷺鷥山,有綠地、湖水、孤丘,是大溝溪步道的中繼點。

這條姿態多變的都會溪流,可以台北大縱走的熱門步道看待,也可以從人文、地理、歷史的角度述說。欲認識這條溪,位於中游的文湖線大湖公園捷運站是理想的起點,假日常見健行隊伍、遊客相約在此同行。

從地理視角觀看
為何內湖很鄉下?

內湖白天以塞車聞名,晚上蛙叫蟲鳴不斷,常被形容為鄉下。街道被幾座矮山切開而不連續,山區漆黑,夜間燈火難成帶狀。科技新貴下班後,內湖科學園區如一座空城,新貴們或許工作太勞累,夜生活也不比市區。

之所以晚上漆黑一片,有其地理成因。流傳五指山山脈是龍脈,山勢向南南東傾斜。數萬年來,雨水孕育出幾條小溪,是在緩坡上順著地層傾向流動的順向河,先是切割地層成淺淺的凹痕,像是五指併攏的手背,再鑿深、加寬谷地成手指微開,伸出的山稜即是手指頭。幾條溪長年切割出來的溪谷規則地排列著,由東向西有八連溪、北峰溪、內溝溪及支流安泰溝、大溝溪等。

僻靜的大溝溪溪谷河畔步道,右岸階梯陡上鯉魚山、左岸攀爬軍艦岩。兩岸谷壁夾峙下,遇大雨時變成集水盆的排水道,今河床塞滿山洪沖下的礫石即可證。

孤丘、谷灣、湖塘
造就湖光山色

約1萬8000年至4000年前,末次冰期後的氣候轉暖,冰河融冰使海水面逐漸上升,海水首度入侵台北盆地,形成第二次古台北湖。由於湖面擴及四周河谷,幾條溪流埋積成平坦谷地,同時埋掉一些山稜凹處鞍部,造成孤丘,比如白鷺鷥山、達人女中西側小丘。

而山麓線彎曲突出成山嘴,凹入谷地類似谷灣。兩、三百年前,先民鑽進這片平坦谷地墾荒,尋求穩定水源,更利用谷灣式山麓地形,在谷口築壩、在窪地蓄水,闢成灌溉用的埤塘,如碧湖(內湖大埤)、大湖(十四分埤)、汐止的金龍湖與新山夢湖、大崙頭山西南側的大崙湖與東北側的甜水鴛鴦湖等。山稜間的谷地可利用山稜抵擋東北風,只是受地形限制,聚落沿著溪流排列成線形,零零落落,今為森林保護區。時人譏內湖為台北的鄉下,殊不知隱匿在台北都會街道裡,有孤丘、谷灣、湖塘。如今,各埤塘均闢為公園,既有粼粼湖光,也映襯山色。

有別於台灣中南部冬春乾旱,內湖冬春雨水豐潤。每當東北季風下來,幾條山稜成了擋雨牆,沒擋到的水氣繼續往西邊飄。直到過了港墘路到西湖、大直,雨量始大為削弱。由此看,港墘路便是條東濕、西乾的隱形地理界線。住在這裡的人們不明此土地的道理,往來東、西湖間,常被滴滴答答的雨絲搞得心煩。

大溝溪上游的圓覺瀑布,瀑布下方崩落巨大岩塊,為瀑布後退的證據。

大溝溪源頭集水盆地形
山洪禍首

由於五指山山脈為砂頁岩互層的層階地形,當小溪流路遇厚層砂岩的較硬岩層阻擋,切不下去,便產生遷急點或瀑布,如位於大溝溪上游的圓覺瀑布,瀑布高約五公尺。

白石湖集水盆地形。

瀑布上游因溪水受阻迂迴,只好往旁邊側蝕成寬淺河谷,在地形上看似畚箕,一下大雨就成了集水盆,如白石湖、崁子腳、忠勇山北側等地,雨水收攏成一束,頓成山洪,無怪乎排水系統無法負荷。若再遇大湖公園湖水溢流不及而回堵,像1997年8月溫妮颱風、2001年9月納莉颱風、2017年6月梅雨鋒面的豪大雨等,便造成山下大湖山莊街淹水成災。(待續)


下一篇:

【知性之旅】隱身都會的溪流(下)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