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善盡環境管理之責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聯合國今年的主題為「70億人的夢想,一個地球,謹慎消費」,人類福祉,環境,經濟運作,最終取決於地球資源負責任的管理。然而人類目前消耗的資源遠超過地球所能持續提供的額度,因此聯合國呼籲要謹慎消費,秘書長潘基文說,當幾十億人一起為了共同的目的出力,可以做到巨大的轉變。長老教會也將每年6月第一個主日訂為環境主日,除了呼應世界環境日,也同時提醒會友重新省思人與土地、生態的關係。

基督信仰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曾被認為是「以人為中心」的宗教,因為過份強調「超越的上帝」,並人被賦予上帝形像,擁有宰制動植物的權力,以致輕視自然生態的重要。史學家林恩懷特(Lynn White)就認為基督信仰必須為西方的生態危機負責;一直到1970年代,基督教思想家才重新開始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近年來美國出版了一本「綠色聖經」,不僅使用環保素材印製,內容更將所有與環保相關的經文都以綠色油墨印刷,其中竟包含了1000多處,只是人們過去並不特別重視。

今年是「長老教會信仰告白」30週年,這份信仰告白中,也提到了上帝使人「有份於祂的創造,負責任和祂相與管理世界。」這裡強調人要「負責任」並「與上帝一起」管理,台灣過去為了經濟發展,犧牲了對環境應有的尊重,導致現在開始承擔苦果。舉例來說,石化工業造成的PM2.5空氣污染,使得民眾長期暴露在細懸浮粒子中,造成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傷害,甚至可能引發腦損傷。

再思「環境」不只是著眼於健康問題,更是人性與罪性的考驗。我們當明白,負責任與上帝一起管理世界,需要先謙卑承認環境是上主所有,而人不應以貪婪私欲為了經濟發展竊佔環境,僭越了管理之職。負責任管理,不是拿環境保護阻擋經濟發展,相反的,是在信仰的智慧下做出合宜的判斷,明白永續才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

泰雅爾族部落有個傳統,每3個月會選定一天為大清掃日,從長輩到孩童都在這天一起清掃部落,意義不單只是維護環境清潔而已,更表現出對土地認同、生態延續的集體意識。長老教會在今年150週年的系列活動中,也即將於9月20日發起全台大淨灘行動,選定全台40個地點同步展開,期待大家一起站出來,以服事的態度,不單單維持環境整潔、促進參與親友的互動,並且能以此實踐基督信仰的管家精神,作為全國民眾的美好見證。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