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芳
過去從事安寧療護工作多年,特別是在有機會出席朋友雙親離世的告別式時,總會在心中細細提醒自己:「有一天,我將會是那個需要面對這樣景況的人。」但,未曾料到,這一天,來得如此令人措手不及。
父親肺部的疾患,雖然經醫師診斷評估尚有可接受手術治療的空間,但術後的恢復進步緩慢,再加上心情的焦慮與沮喪,拉長了術後的恢復期,喘,成為每日最困擾的不適症狀。
臨終關懷在台灣推動已經25年,民眾對安寧療護的認識關心與接受程度快速成長。實因死亡不但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且其影響深刻且長遠。但在面對醫療決策時,往往因著家屬對醫療專業了解的落差與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下,要做出「正確」的醫療決策,壓力之大,且需要面臨諸多猶豫與對結果的不確定性,加上此時身旁如果未能有專業諮詢與建議作參考,一旦病人去世,更容易造成家屬心中的後悔與遺憾。
過去在臨床工作時,曾遇一位民眾前來諮詢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即俗稱的臨終不急救)事宜,對於諸多細節與思考邏輯都仔細詢問,正要佩服他如此心細又周到時,他忽然貌似鬆了一口氣地問:「所以,兩年前我為父親作的決定,是對的,對不對?」一句話,讓我呆立良久,心酸他長久積壓心中的疑問獲釋,把家屬猶豫難安又沒把握的無助感表達無遺。
臨床醫療的決定有時嚴格來講並沒有對或不對,只有適合與不適合而已。特別是有關臨終的各項決定,其影響更是深遠難預測,甚至曾見家屬在病人離開後,無法走出痛悔情緒的個案。因此,了解現況、思考清楚決定與可能結果的關係,諮詢具醫療專業背景且能全面了解病人現況的參考團體,了解選擇的結果並勇敢作出合適的選擇,減少外在資訊的影響。
父親離開後,家人難免感嘆:「早知道那麼辛苦,不開刀或許他還在。」但,一樣的話若是由外人來說,可能反而加深了對決策猶豫且沒把握的家屬的愧疚內責感。病人善終,是家屬最大的安慰,也是醫者最終的價值所在。在生死交關,人的靈性成長空間向神開啟的時刻,人有限的智慧與理解永遠難以超越神的安排,卻也提醒我們在探視親人離世倍感失落的家屬時,不要加深不必要的心理負擔,讓生死都能兩相安。
「你們休要倚靠世人,他鼻孔裡不過有氣息;他在一切事上可算什麼呢?」(以賽亞書2章22節)父親在病榻中數次說:「妳做安寧的,知道時間到了,不要勉強;尊嚴才是重要的。」看著父親受折磨,情況起起落落,回顧短短一個半月的病程,如今,能夠歇喘一下,是上帝對他的憐憫與恩典,賞賜屬天喜樂有尊嚴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