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  按 ≡

「霸凌」是指個人或集體持續以言語、符號、肢體動作等方式,進行攻擊、貶抑或戲弄等行為,使他人處於具有敵意之環境。「歧視」則是指基於偏見,給予不同群體差別待遇。近期多起校園霸凌與歧視案件躍上新聞,甚至有生命因此驟逝,顯見學習尊重他人、保護自己,是台灣社會刻不容緩的功課。

總編輯|陳逸凡


【林婉婷專題報導】人們可能因為成績、外貌、家庭背景、生活習慣,乃至於人類本質如種族和性別,而歧視他人。這種歧視有時源於惡意的嘲弄,有時卻是出於對他者的陌生和防衛。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教育幹事Rii Taljimaraw(日依・達里瑪勞)牧師在接受採訪時提到,她在小學時常因為原住民身分而受到嘲笑。

在那個時代,人們常用「山地人」來稱呼原住民,有些同學常會取笑Rii Taljimaraw是黑人、番仔、傀儡。在這種情況下,她會用排灣族語回應,再看著對方因為聽不懂而感到憤怒,舒緩自己翻湧的情緒。

這種主動回應可能與父母的身教有關。Rii Taljimaraw回憶,有一次陪母親去市場購物時,聽到店家用歧視性語言呼喚,母親並未隱忍,而是當場反駁。然而,她坦言,自己的父母並未特別教導如何應對歧視,只是曾經提到,那些取笑他們的人可能是嫉妒原住民深邃的五官。

Rii Taljimaraw不在乎是被誰歧視,也指出實際上有非原住民同學站出來制止那些嘲笑她的人。而隨著年齡增長,她到大學時期後,就很少遇到或聽說有歧視事件。儘管她和一些非原住民同學是關係不錯的朋友,但在交談中,她發現有些同學對原住民的處境並不熟悉。他們可能沒有偏見,對原住民所面臨的壓迫和挑戰卻一無所知,只知道與原住民相關的福利政策。然而,這並沒有讓Rii Taljimaraw感到不舒服,相反地,她會嘗試與這些人進行更多的對話,讓他們了解原住民在福利政策下的處境和挑戰。

Rii Taljimaraw。(攝影/林婉婷)

Rii Taljimaraw認為,面對歧視,每個人都應該制止並表達自己的感受。如果一味忍耐,那些欺凌的人不會學會尊重,也不會改變,這對整個社會沒有幫助。即使是無意識的欺凌,或者是隱微的歧視讓聽者感到不舒服,也應該表達出來,讓那些不理解的人有機會理解。

Rii Taljimaraw表示,她相信這種勇於面對錯誤的公義之心,來自於信仰所給予的勇氣。雖然可能會有同儕壓力,但她認為,讓錯誤繼續存在是不健康、不正常的,因此她選擇勇敢面對。這不僅適用於原住民,也適用於傳道人。

這種道理不僅適用於人與人、人與團體的關係,也適用於個人如何應對社會大環境。Rii Taljimaraw舉例,有些家長因為認為台灣社會對於使用原住民族名的人還不夠友善,所以選擇不讓孩子使用族名。但她希望原住民不要屈服於這種壓力,應該在能力範圍內勇敢表達,努力發聲。

因此,Rii Taljimaraw強調,總會原宣教育事工應該注重族語、文化和身分認同等方面,希望弟兄姊妹們能從「認識自己」開始。而這個過程,也可以療癒那些曾受到歧視的人的心靈。她指出,陪伴受歧視的人,不是讓他們陷在被歧視的處境中,而是讓他們知道自己被愛、被肯定、被重視。同時,她也希望他們能明白,社會上並非每個人都心懷善意,但最重要的是從內心建立自信和認同。

「因為不理解才會不尊重,提升認識才能消除歧視。」Rii Taljimaraw認為,擴大不同族群之間的了解空間,不只是個人的責任,政府也有責任。她提到,總統蔡英文已代表國家對原住民道歉,但這種行動似乎只存在於政府機構之間。如果能將對原住民的尊重納入教育制度,可能會改善社會對原住民的態度。

最後,Rii Taljimaraw鼓勵各教會討論社會上正在發生的族群歧視事件,並表達「上帝愛所有創造的人,每個人的價值都是珍貴的」。透過強調這個訊息,或是選擇不同族群的詩歌來讚美,讓教會成員有機會更了解台灣各族群的處境。不論是對原住民的認識,還是新住民的理解,每次的主日禮拜都是建立「認識橋梁」的機會。當主流社會和教育制度的對話空間不足時,教會應該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遇到霸凌,我可以怎樣做?

教育部防制校園霸凌專區建議】

  1. 向導師、家長反映,向學校投訴信箱投訴。
  2. 向縣市反霸凌投訴專線投訴。
  3. 向教育部24小時專線「1953」投訴。
  4. 於校園生活問卷中提出。
  5. 向教育部防制校園霸凌專區留言專區反映。
  6. 其它(好同學、好朋友)。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校園權利侵害事件諮詢及協助」建議】

  1. 在不侵害他人隱私及有維護權利的必要下,盡可能蒐集證據(包括照相、錄音、錄影或記錄當時的人事時地物)。
  2. 跟你信任的成年人說,看看他能不能幫助你。
  3. 打電話給各地教育局教育局或是打到教育部詢問如何解決相關問題。
  4. 跟人本基金會聯繫,電話、Email、寫信都可以。
  5. 跟學校的老師直接溝通,你可以先跟人本基金會聯絡或是跟大人商量一下要怎麼溝通。
  6. 不特別做些什麼,就先默默的觀察與思考。
  7. 找個人吐吐苦水,發洩一下情緒。

【人本教育基金會針對「家長得知孩子遇到校園不合理狀況」建議】

  1. 釐清事情與想法:思想自己是否已經了解清楚事情的經過?對事件及當事人有何看法?想採取什麼行動或怎麼溝通?
  2. 傾聽孩子:鼓勵孩子說出事情經過和感受,並且不以自己的價值觀打斷或評價,讓孩子有機會宣洩委屈,陪孩子釐清事理,了解其想法與需要。
  3. 認知校園文化:對校園文化先有心理建設,當學校的回應不如預期時,家長與孩子不至於有太強的挫折感。向學校申訴時,務必堅持事實認定用語,並堅守就事論事的教育立場來對話。
  4. 整理事實成「大事記」:將孩子遭到不合理對待的整個事件記錄下來,包含事後溝通過程,按照時間落成文字。紀錄應包含:(1)事件具體時間、地點、有誰在現場、詳細描述行為和對話,只描述事實、先不加以詮釋;(2)家長的主張和訴求,可以先諮詢相關專業團體;(3)與老師、學校溝通也以同樣的方式記錄過程。
  5. 與孩子討論「行動」這件事:要特別關心孩子的擔憂,反覆表達對孩子的疼惜,助他分辨是非。
  6. 充實法令常識、了解責任歸屬:了解與這些不合理對待的相關規定及處理流程,有教育法規支持,家長向學校要求處理時更有方向、更有所本。教育法規包含《教育基本法》《教師法》《性別平等教育法》〈學校訂定教師輔導及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國民中小學教學正常化實施要點〉等;疑似不適任教師處理機制的法規有:〈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解聘不續聘停聘或資遣辦法〉〈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審查會組成及運作辦法〉,明定各處理機制的運作方式。
  7. 先與當事老師溝通:先讓老師清楚知道家長的反應,也讓老師有說明的機會;可以透過訊息、聯絡簿的方式討論。
  8. 與校方溝通:家長可以直接向校長或學務主任反映,要求正視並具體處理;表明希望校方以正式公文答覆處理結果,以留下正式書面紀錄。
  9. 向教育主管單位申訴:若事件已經在學校發展一段時間,或是校方反應很差,或是事件本身嚴重,需要找更高決策單位處理,可以直接向縣市教育局陳情申訴。

(資料整理|林婉婷)

|延伸閱讀|【拒絕霸凌】修復社會無形傷痕(下)


封面圖片提供|Freepik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