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芳
筆者過去曾從事臨終關懷與安寧療護領域的工作。死亡,雖然不是大家喜歡去面對或討論的議題,但它卻與我們每個人高度相關。因此,不論我們有多不願意去面對死亡的功課,總是會在生命過程裡出現,而最佳面對死亡的方式,不外乎是及早花時間去思量生命課題,與家人討論,並做好準備。
人是受生命經驗影響極深的動物,倘若在我們過去生活的經驗中,曾經有接觸到或學習到相關議題的機會,便能幫助我們有效的去認識、接納。筆者轉至身心障礙領域工作後,發現目前服務的機構中,有許多工作人員,都是因為過去有接觸身心障礙者的經驗,甚至是家中就有身心障礙者。因此比起一般人,他們有更高的意願去投入服務身心障礙者的工作。然而,一般人的生命經驗少有機會去接觸弱勢族群,如:更生人、毒癮患者或愛滋病患者,也因此造成我們有較少的動機去認同並協助這群人。
另一方面,即便日常生活裡不曾接觸弱勢族群,社會大眾仍可藉由新聞媒體的採訪與報導,增加認識不同弱勢族群的管道與了解他們的機會。經由大量資訊的傳播與互動討論,我們才能更了解弱勢族群需要怎樣的幫助。例如:2014年8月由國外傳入的「冰桶挑戰」(Ice Bucket Challenge)活動,便讓台灣人了解到「漸凍人」的議題;今年暑假,八仙樂園發生的塵爆意外事件,也讓社會大眾有機會進一步了去解燒燙傷病患治療與後續復健的辛苦過程,並且願意捐款去關心、幫助他們面對後續人生。
其實,「障礙」是和我們每一個人都相關的生命課題,只要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活得夠久,或多或少都能夠感受到「障礙」的存在,甚至是成為自己或他人眼中的「障礙者」!
簡單的說,所謂的「障礙」就是自身沒有足夠的能力完成一件事情,或是原本具備的能力逐漸或突然喪失,例如:視力的減退、雙手不自主的抖動、行走能力受影響……等;而那些天生就特別不擅長的事情,無法習得某些特殊的能力,例如:五音不全、社交障礙等等,這些經驗都讓我們體驗到何為「障礙」,並試著去感同身受身心障礙者日常生活的艱辛與不方便。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神獨一無二的創造,能與不能,並沒有特別的原因或道理;強與弱,也沒有清楚的絕對分界,更多時候,這些分別是人為比較出來的結果。
在樂山,有許多身心障礙者用自己的有限性,創造出生命的美好。可能在一開始,我們難以理解上帝的用意;但是,隨著多元療育訓練的安排,以及全院工作人員的用心,院生們的表現大大超越人們一開始的期待。
想要更多地認識身心障礙者,歡迎有機會到八里樂山教養院來。翻轉過去對身心障礙者的刻板印象,擴大生命經驗與認知,並且,有機會看見樂山天使的「能」與我們自己的「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