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重新凝聚思辯價值

11月12日,前總統李登輝至成功大學演講,席間一位中國學生的提問意外成為主流新聞媒體的焦點。當天有不只一份報紙以斗大的標題寫著「中生嗆台灣總統抽籤就好 李登輝神回」,報導中說中國學生提問時「諷刺台灣這麼小,領導者不專制怎麼行,這樣也避免選舉麻煩,以後抽籤決定就好。」引來全場噓聲,李前總統則以「台灣政府是為人民服務」作回答,讓該名中生啞口無言,並換來台下聽眾的一片掌聲。

然而,隨著新聞在網路上廣泛流傳,事情有了出乎意料的發展,開始有當天在場的人主動還原真相,並在網路上發布當天中生提問的逐字稿及錄影畫面。原來當天中生是針對李前總統在演講中所提到的台灣「中央政府太過集權」而提問,語句中也無媒體在報導中刻意扭曲的輕蔑之意,而現場的其他學生更無報導中所說,對中生的提問發出噓聲。

回顧這樣的問與答,雙方都緊扣當天演講主題發言,現場的台灣學生也有人在事後撰文表示「雖然不能理解中生的想法,不過可以理解他只是提出自己對政治的想像。」其實這正是教育現場應該出現的場面,有疑問就勇敢提出,過程之中或許會有各種不同的意見,卻可以在討論與思辯的過程中逐步釐清想法,這正是教育最可貴之處。

然而這則報導,卻恰恰把教育最可貴的思辯過程抹殺,意圖以刻板印象引導輿論撻伐中生,據該名中生的同學事後表示,中生的提問並非媒體所轉述的意思,「很怕遭到網路霸凌」。果不其然在這則報導刊登的一開始引起不少人的謾罵,所幸後來經過在場學生的大力澄清,事實真相才浮出檯面。

令人遺憾的是,今日的社會雖然號稱多元開放,對於各項議題的討論,卻有逐漸趨於保守的傾向。許多社會議題的討論,諸如死刑的存廢等,並沒有經過群眾共同思辯、凝聚共識的過程,反而是採取一種直覺式的反應,隨著媒體立場或大環境的氛圍而決定立場。這種缺乏思辯、人云亦云的陋習往往導致保守、排他性的結果,與民主社會中理想的多元、包容背道而馳。

這次中生提問事件或許是個好的開始,新一代的大學生懂得思辯判斷,並且在發現事實遭到扭曲時願意挺身而出,即便立場不同,也願意捍衛中生發言的權利,而不是未經思索就加入指責謾罵的行列,成為一言堂。面對各式各樣的議題,我們的教會是否也願意培養這樣思辯判斷的包容能力呢?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