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3日傍晚,法國巴黎發生多起恐怖攻擊事件,多達六處傳出槍擊和爆炸,人們在餐館、酒吧中遇襲,其中最嚴重的是正在舉辦演唱會的巴塔克蘭劇院,有超過100人遭到劫持,後傳出有89人喪生於槍下。死亡人數至20日為止共達130人,還有多人生命垂危。法國警方在事發後不久確定這是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IS)所發動的攻擊,該組織也出面承認。有幾位恐怖份子在攻擊現場引爆炸彈自殺,被認為是策劃者的主嫌18日在法國警方攻堅時死亡。
法國年初先發生查理週刊編輯部槍擊案,恐怖分子攻擊這間代表法國言論自由、譏諷文化極致的機構,擺明是挑戰西歐引以為傲的人文價值,但也有人認為該週刊部分內容過於挑釁,才成為IS的目標。8月發生的法國高鐵槍擊案(被旅客聯手制止而未釀禍),以及這次的多處恐怖攻擊,並沒有鎖定特定對象,反而是無差別殺害一般大眾。因此這起駭人的恐怖攻擊,被比擬為類似2001年美國911事件,兩者皆對全球產生重大衝擊。
恐攻之後,法國也像當年的美國,對外進行軍事打擊,立刻空襲敘利亞境內的IS據點;對內頒布「緊急狀態法」,授與警察和法院更大的權力,加強社會控制。只是這樣的發展令人歎息。空襲雖然摧毀IS部分據點,但也造成平民傷亡、電力等基礎設施遭破壞而陷入生活困境。加強社會控制雖有必要,但也可能使原本對立的社會更加對立,特別是穆斯林遭歧視、排擠的現象,只會更嚴重化。
在台灣,我們很難不透過美國(頂多加上歐洲及日本)的眼光來看世界,資訊來源限制了我們了解事情的因果、感受的輕重。這是值得反省注意的。
IS除了在巴黎作案,攻擊巴黎前一天也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鬧區發動恐攻,自殺炸彈客造成41人死亡,但是在台灣,我們看到的新聞焦點都在巴黎,臉書上很多人換上法國國旗,表示對法國人民的哀悼,只有少數人提醒著:還有黎巴嫩在苦難中。
IS雖然號稱「伊斯蘭國」,但他們並不能全然代表伊斯蘭信仰者。許多IS的成員是來自歐美具穆斯林背景家庭,移民已經二、三代,在歐美社會中飽受歧視、成為社會邊緣人,憤怒絕望下找到這樣的出路。IS比較像披著宗教狂熱外衣的犯罪幫派,像美國的3K黨。如果我們認為3K黨不能代表基督教,那我們也不能把IS當成伊斯蘭信仰的代表。
部分基督徒很容易將伊斯蘭信徒妖魔化,特別在受到這類恐怖攻擊事件衝擊時。其實,伊斯蘭信仰和基督教有共同的經典,穆斯林所看重的道德倫理也和基督宗教近似。當穆斯林因為恐攻而在世界各地遭受更多不信任眼光之時,基督徒應該擁抱穆斯林兄弟姊妹,而不是散佈對伊斯蘭信仰的敵意和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