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近日國內新聞討論得沸沸揚揚,原住民族傳統的打獵文化,讓一位布農族人從「英雄」變「犯囚」。立場不同、價值觀相異、政策瑕疵、選舉操弄或立法初衷等等議題,引發不少討論。姑且不從政治、經濟的角度來談,令人不解的是,為何原住民打獵犯法事件層出不窮?古人云:「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為何還是有人義無反顧地飛蛾撲火?
一位太魯閣女孩回憶著一個故事。家中牆角下,一堆長滿灰塵又黏著壁虎大便的「獵具」,是年過80的外公最疼惜的「小三」。夜深人靜時,阿公輕柔地跟它對話,有時用乳液(潤滑油)細膩地擦拭它每一吋皮膚,像對待情人般溫柔。在外公喪禮當天,哭紅雙眼的外婆,在蓋上外公棺木的瞬間,氣憤地將生鏽且斑駁不堪的「廢鐵」擲丟進棺材,嘴裡哭嚷著:「就讓它們陪你去天堂吧!」女孩說,陪伴一位太魯閣勇士長眠於立霧溪下的「寶貝」,竟然不是華麗珠寶、昂貴衣服,而是一堆「廢鐵」徽章。
「廢鐵」徽章,為何讓原住民族男人們前仆後繼地追求?為何嚴重刑法與巨額罰款,仍止不了這場破壞生態的「異舉」?外界認為一場野蠻的殺戮,但對原住民男人們來說,卻是一種「靈魂的感召」。
何謂「靈魂的感召」,一名獵人子女描述著……
「活著」,是心跳隨著自然的脈動,不是跟著股票漲跌起伏;
「本事」,是翻山越嶺遍尋獵物,不是社會職場的爾虞我詐;
「呼吸」,是鼻尖嗅到獵物的腥羶,不是滿天污染的灰塵;
「榮耀」,是肩頭上掛滿獵物,不是牆壁上貼著獎狀;
「踏實」,是腳下踩著肥沃土壤,不是鞋底下的堅硬水泥;
「律法」,是遵循千百年來祖靈的誡命,不是你我白紙黑字的文明;
「欣賞」,是尊重山林的原始面貌,不是開闢美麗的渡假聖地;
「偉大」,是腳破血流奔馳山林,不是爆肝熬夜的通霄加班;
「面子」,是分享得來不易的獵品,不是新穎手機或蘋果產品;
「感恩」,是謙卑領受土地之母的賜與,不是得到雙手向上的施捨;
「男人味」,是生死未卜穿梭險惡山林,不是大秀人魚線與八塊肌。
「一把獵槍」對原住民來說,是一枚榮譽的徽章,
「一座森林」對原住民來說,是用盡生命保護的城池,如果有一天一位獵人告訴你,他不想去打獵,正代表著台灣的山林已消失,台灣的命脈已斷絕。
「靈魂的感召」的勇士們啊!他們多麼渴望有一天,是自由地昂首挺立於群山繚繞的山谷,摸著胸膛正跳動的心臟,耳中迴盪著峽谷之音,嘴中嚼著甜美的草根,流下謙卑的眼淚,親吻這塊最美麗的土地。也許有一天,當你真正進入獵場朝聖,也會感受到那靈魂的感召,體會到人類的渺小與上帝創造的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