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之旅】追尋馬偕行腳|在海邊沙丘高處吹響海螺(上)

頭城老街▶永鎮海濱公園

文圖◉陳順福

大約在八年前,我從宜蘭海邊的壯圍移居到小鎮頭城。當時我上過宜蘭縣政府的社區營造員培訓課程後,開始與在地居民一起舉辦社區文化活動,也經常帶團,領外地遊客走讀頭城。也就在那時候,我因緣際會下接觸到基督信仰,於頭城長老教會聚會一段時間後受洗成為基督徒。

打馬煙。

後來我閱讀教會歷史,認識了馬偕牧師,才知道原來早期宜蘭地區的教會都是他所創設。如今我帶遊客走讀的頭城山徑及海邊行程,早在一百多年前,馬偕就已經走透透,熟門熟路了!

1873年10月21日
經過山間的小徑之後我們來到海邊,然後我們整日在那裡旅行,直到傍晚到達頭城。(《馬偕日記1871-1901 I》,141頁)

走在頭城老街上,常常見到的是稀稀落落幾個老人,以及窩在騎樓柱間的幾隻老貓,氛圍極為安靜。很難想像,在百年前的清國時期,這裡曾經是宜蘭的第一條街市,各式店鋪林立、人潮絡繹不絕。馬偕當年旅行到這裡,看見的是車水馬龍的街景。

1888年1月16日
華氏60度,很早離開來到頭城,我在教會講一會兒道,在街上拔牙齒與分送紙單張等。然後沿著海邊走,直到我們經過北關,下午1點到大里簡,住在那裡過夜。(《馬偕日記1871-1901 II》,227頁)

頭城老街。

頭城老街是宜蘭最古老的街道,因河運而發展興盛。清國時,這裡曾是蘭陽地區最繁榮的經濟中心,現仍保留數間百年寺廟、商行及街屋如盧纘祥公館,還有烏石港遺址等,值得漫步其中細細觀賞,遙想當年的繁華歲月。

打馬煙。

走出頭城市區,過竹安河口,就來到馬偕當年常常造訪的打馬煙社,百年前曾是噶瑪蘭族數一數二的大村社。我站在河海交界的堤防上望向沙丘,想像著平埔族的家屋就聚集在海岸與森林之間,部落族人們在林間來來往往走動,不由發思古之幽情。

竹安河出海口。

馬偕到訪打馬煙初期,屢次遭部落頭目阿篤(A-tok)驅趕,無法進入部落傳教。有一次,馬偕在番社頭(今壯圍新社村)講道,阿篤好奇前往聽講,竟有所領悟。馬偕為他治好牙病宿疾後,他決定信教,並帶馬偕去打馬煙設禮拜堂,積極說服全村社的人去除偶像,齊來敬拜上帝。

1887年8月17日
聽到阿篤過世,他是一位頭目,起初反對,然後變成非常活躍。1884年47歲時洗禮,死有深信。150位參加葬禮。(《馬偕日記1871-1901 II》,192頁)

大福觀海旭日平台。
打馬煙海邊馬偕行動劇。

我繼續沿著海岸步道行走,經過大福來到社頭海岸,轉入森林小徑後在部落舊址的大樹下休息。此時,我想起了馬偕在此地驚險的遭遇。

打馬煙森林小徑。

馬偕有一次從蘇澳沿著海邊要走到番社頭,越過一個山嶺時,看見四具因為原住民出草而失去頭顱的漢人屍體。但他在日記上只是平靜地敘述這段過程,簡短的言詞看不出有絲毫懼怕。(待續)

1882年12月23日
回來時越過山頂,正要穿越時,有四名漢人被殺,還被砍下頭。在番社頭過夜。(《馬偕日記1871-1901 I》,526頁)


本系列文章引用之馬偕日記皆採《馬偕日記1871-1901》版本,王榮昌、王鏡玲、何畫瑰、林昌華、陳志榮、劉亞蘭翻譯,玉山社出版。


延伸閱讀:

【知性之旅】追尋馬偕行腳|在海邊沙丘高處吹響海螺(下)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