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工作 陪伴信仰路(上)

(相片提供/Freepik)

≡ 編  按 ≡

青年的流失,常使教會充滿焦慮,大專事工更是重中之重。就學中的大專生,不僅流動率高,更對各種議題充滿好奇與主見,與地方教會信徒的性質殊異。然而回顧過去,在大專時代決志獻身的青年,日後都成為教會重要的基石,顯見大專事工不可輕忽。本次新聞專題將分兩期盤點全台灣大專學生中心,歡迎有志者為大專事工代禱奉獻。

總編輯|陳逸凡


【林婉婷專題報導】2021年接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大專事工委員會幹事、耕耘大專事工長達24年的牧師謝惠娟,談到總會大專的角色定位時首先分析,各地大專中心與各地方中會其實對彼此都有期待,也各自承擔壓力。總會大專是雙方的橋梁,幫助地方教會認識大專中心及工作者的有限性,也幫助大專中心與地方教會互動。當能看見自己以外的「他者」,就有機會理解別人的長處與軟弱,彼此體諒、接納差異也互相補足。

謝惠娟說明,台灣九個平地大專中心總共有16位牧職大專工作者,其中服事十年以上僅有六位,其他都是五年以下。這斷層原因包含個人職涯規劃、想將機會讓給年輕牧傳,但也可能是對大專工作產生無力感、甚至是疲於組織協調而選擇離開。

對謝惠娟而言,在堅持「我」的時候,也要思考「我們」,是大專宣教重要的思維。她舉例:壽山中會大專部與高雄中會大專部合作,並於2001年正式設立高雄大專學生中心。高雄大專初期即不斷強調「一個中心」的觀念,也培育大專生們認識到自己是長老教會「高雄大專」與「某某團契」成員;當所有人與異象整合為「一」,就有力量能夠同心發展大專事工。

(攝影/林婉婷)

謝惠娟進一步分析大專中心與地方教會所面對的處境異同。大專工作者的核心價值是「生命陪伴生命」,包含信仰探索、生涯選擇以及情緒照顧等,都需要長時間經營。然不可否認的是,疫情後大環境與生活模式有改變,無論是教會或大專中心都有人數流失的焦慮,更會憂心在快速變化的時代如何保護年輕人身心靈的健康。

謝惠娟表示,她認為大專陪伴與耶穌陪伴門徒相同,他們的成長並非一眼就能看見,有可能是在脫離大專生活後才顯現出來。而「陪伴」,就是留下的印記與引導,幫助他們學習成為更好的大人。而地方教會的牧者角色如同使徒保羅一般,重視組織的互動以及整體規劃。無論角色與模式如何,都是為了同一個目標,那就是建造上帝的國。

謝惠娟說,總會大專參與各地大專中心部會、迎新送舊等活動,同時也培訓大專工作者,並傾聽地方教會的觀點與建議,以此連結中會大專部會與大專中心,傳遞訊息或開啟合作。在今年,也將辦理大專青年宣教共識會,邀請各中會幹部、大專部及青年部、大專工作者、地方教會牧者、大專與青年與關心大專及青年的朋友等在共識會中分享、交流,一起共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專宣教事工。

謝惠娟勉勵大專工作者陪伴大專生,更要成為引介者,幫助他們回到地方教會、延續信仰生命。因為對年輕人而言,要進入教會建立規律的信仰生活較有難度,過程中要適應新文化、擔心變成工具人、害怕感情或工作狀態被過度關切。而大專工作者可以居中,在年輕人接觸教會時提供更多的資訊與幫助。

謝惠娟也期待,不是只有同溫層關心大專事工議題與需要。「所有的宣教事工都是馬拉松。」有停歇的機會、有接續的夥伴、有啟程的動力,如此大專事工才能代代相傳、向前邁進。


(相片提供/台北大專中心)

|台北大專|學校數:51,團契數:20,工作者數:4

與時俱進 四大面向牧養學生

【邱國榮專題報導】台北大專學生中心關注學生全人發展,不僅關心團契內的學生,也關心畢業生。台北大專主任姚亘貞牧師表示,他們的活動方向主要分為四個方面。

第一是心靈關顧,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開設查經班、讀書會、神學講座,以及與日常生活相關的講座。第二是門徒教育,定期舉辦一些有關信仰和實踐的講座,幫助學生在校園生活和工作中獲得適當的指導和牧養。

第三是宣教實踐,鼓勵學生將信仰付諸實踐,參與各種活動,如營會籌備、地方教會的福音隊夏令營,以及透過社會議題參與社會關懷。第四是實務裝備,致力於培養學生成為團契的同工,提供相關的訓練。無論是團契會長需要開會技巧,還是出納會計需要相關訓練,台北大專致力於為他們提供所需的支持和指導。這些訓練也能在學生畢業後回到教會時派上用場。

姚亘貞提到,現在的大學生容易在網路世界中封閉起來,為此,台北大專開設了官方的Instagram帳號,並聘請了一位兼職編輯專門負責經營該帳號,透過網路平台與學生接觸。此外,今年推出了一個新的線上短講頻道「青青深呼吸」,每週在YouTube上分享五分鐘的講道影片,內容針對學生和畢業生的需求,幫助他們在學校或工作中得到靈性的培養。

台北大專明年將慶祝成立70週年,目前正在統計有台北大專背景的傳道人數量。根據姚亘貞的了解,光是文化長青團契,就有超過10位後來獻身成為牧師。如果從整體上估計,她個人猜測可能超過50人。她也指出,學生中心的果實纍纍,不僅限於成為傳道人,實際上有許多現今為中壯年的人在教會中擔任長老或執事。


(相片提供/新竹大專中心)

|新竹大專|學校數:13,團契數:9,工作者數:2

打開大門 幫助學員深化信仰

【邱國榮專題報導】新竹大專學生中心一直致力於提供豐富多元的活動和計畫,促進學生的成長和參與。新竹大專主任李志晟牧師表示,這些活動對於學生接觸基督教和提升信仰深度起到重要的作用。

新竹大專每年開學舉辦迎新茶會後,10月接著舉辦生活營,每次營會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是首次接觸基督教活動。參與完年會後,這些學生會持續回校參加團契活動,而參與團契的比例高達98%。「營會為初信者打開接觸基督教的大門。」李志晟說。

新竹大專也積極資助學生參加新竹中會教育部舉辦的講座。過去,學生們經常參與由牧師周宙偉和牧師蔡恆偉等人籌辦的青年知識節活動。此外,新竹大專也帶領學生進行自我認識的活動,今年2月底還舉辦了一個名為「戲劇靈修營」的活動,學生需要重演自己的生命故事,著重關注內在層面的需求。

另外,新竹大專舉辦聯合團契聚會,系列主題每次都不同。五年前,新竹大專開始將為期三天兩夜的僻靜靈修營作為畢業禮物。在寒假期間,鼓勵學生參加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神研班不僅涵蓋信仰知識和理性造就,還關注心理照顧。此外也關注社會關懷,鼓勵學生參與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大專事工委員會舉辦的活動,例如台灣基督徒學生運動(TSCM)等。

今年新竹大專迎接60週年,將在10月28日於竹中中壢教會舉辦感恩禮拜。此外,還推出了「360」計畫,該課程主要分為認識自我、神學造就、服事操練和逐夢踏實四個階段。學生需要完成每個階段的課程和相應的作業,方能進入下一個階段。這個課程專為那些有意受洗或已受洗,但對受洗意義不清楚的學生而設計。


(相片提供/台中大專中心)

|台中大專|學校數:15,團契數:11+2,工作者數:3

開闊眼界 分享彼此生命故事

【洪泰陽專題報導】自1965年成立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學生團契(PSF),目前台中大專學生中心隸屬於台中中會大專部,台中大專的工作團隊由牧師潘忠杰、牧師林佳勳、牧師蔡恆偉三位牧職同工以及行政同工林玉娟所組成。

在學生團契的輔導工作上,三位牧者要帶領中部15間學校11個團契,其中在每週一聚會的團契有中興長青、亞洲朝陽、中教和中科等三個團契;週二聚會的則為中山醫天僑與中國醫北港兩團契;週三團契則是勤益中台、靜宜弘光等團契;週四聚會的三個團契分別是東海長青、逢甲僑光與中國醫台中等;週五聚會的則是暨大團契。而聯合查經讀書會則於每週三在中心舉辦。另外有PSF中區聯合團契、教育營團契等兩個跨校事工團契。

因為學校分布在台中與南投等地,因此除了工作者牧師以外,學校鄰近的教會牧長也是重要的輔導角色,包含牧師陳延萱、陳志忠、張仁和、李淑慈、宋承祐、謝弘信、戴碩欽、劉柏超等;長老廖義滴、宋偉峰、張玉旻,以及姊妹楊琇文、任婕華、陳景婷與弟兄陳必寧等,也都會協助台中大專關懷學生的工作。林佳勳表示,也因著如此,才能讓這廣大的禾場持續有人在播種與陪伴,培育著下一代的教會新血。

林佳勳指出,團契輔導工作的重點就是引領學生透過生活與信仰的造就,分享彼此生命故事,聯繫彼此的感情,藉由聚會與讀經等,在上主話語當中,更了解信仰。無論是靜態還是動態的聚會,都期待學生在團契生活中穩定聚會,讓自己的校園生活可以有不一樣的眼界。


(攝影/Dalul)

|台南大專|學校數:10,團契數:8,工作者數:1

發掘真義 在日常中作光作鹽

【Dalul專題報導】台南大專學生中心工作者高柏恩牧師受訪時指出,從今年2至4月的數據來看,每月參加團契的學生總數在118至124人之間。儘管這數字未達以往的水平,但已超越近兩年的表現。

台南大專會在收到教會提供的學生名單後,透過團契輔導及學長姊的關心,積極邀請即將在台南讀書的學生加入。在這過程中,許多夥伴利用Instagram、臉書等社群媒體平台宣傳,透過契友的邀請讓更多人認識團契並參加聚會。

高柏恩指出,台南大專的事工包括新知探究、信仰培力和服事操練三個部分,期待學生經歷大專團契的洗禮後,成為成熟的基督徒,為上主服事。而台南大專的活動安排則根據學期來考慮,包括迎新禮拜、聖誕禮拜、學生大使訓練和畢業禮拜等。此外,中心也鼓勵學生參與讀書會,增進自我理解和尋找人生方向。所有這些活動都由工作者和學生共同完成,讓學生有足夠的空間決定事工的形式,這也是服事操練的一項特色。

高柏恩對中心未來有深入的思考。他認為,在當代環境下,維持目前的參與人數和參與率是一項挑戰,需要更多的心力去吸引並留住人才。好在,台南大專擁有足夠的空間供學生自由使用,這成為學生下課後的絕佳聚集地,是台南大專的一大優勢。此外,台南大專輔導員們以開放的態度創造出可以容納多元思考的討論空間,希望大專生能在討論中發掘信仰的真義,並找到如何將信仰實踐在生活中。

高柏恩期望,台南大專的學生能恢復過去對社會議題的關注,並以信仰反思的力量採取行動,關心台灣社會的公共議題,為上主的國度努力,在社會上有好名聲,吸引更多人加入這個既有反思能力,又有理想與行動力的信仰群體。


(攝影/林婉婷)

|高雄大專|學校數:18,團契數:16,工作者數:3

全心支持 伴孩子到最後一刻

【林婉婷專題報導】「私校退場」不只是學校、學生與家長關心,也是成立16個團契、輔導高雄大專院校學生的高雄大專學生中心工作者們所關注的議題。

今年,高苑科技大學面臨接管與轉型,而東方設計大學則確定退場,確定退場學校的學生將被輔導轉入他校繼續學習;而學生離開原本團契後的信仰生活延續,就有賴大專中心工作者們關心與協助。事實上,過去高雄大專就有相關討論、也有心理預備,並會秉持「陪伴到最後一刻」的精神來因應。高雄大專目前牧養16個團契,其中燕巢聯合團契裡配合學生需要而另有兩個小組時間。工作者則有牧師王品升、牧師吳建明以及牧師王唯喬,事工幹事連佳鈴、行政幹事謝曉鈴。

東方團契輔導王品升和高苑團契輔導連佳鈴在受訪時說明,扣除今年畢業之學生,受到影響學生各是三位。由於東方設計大學確定停辦,王品升表示,將持續追蹤東方團契的學生的轉校後續,是加入其他高雄地區團契,或是轉入外縣市學校,屆時則聯繫當地大專中心跟進關懷。連佳鈴則補充,高苑科大外籍學生居多,台灣學生容易有孤獨感;且不只是高苑團契,輔導們在關懷過程中發現越來越多學生有身心狀況,「這時團契要成為支持他們的力量。」

吳建明受訪時指出,大專工作其實具有一定專業度,尤其要關心教育制度改革,例如私校退場議題,還有先前的108課綱、學生學習歷程檔案,和近期陸續有學校正在施行的「學期16週」制度等;教育制度改革不只影響時間表,接受新制的學生也會表現出不同於前幾屆學生的特質。他認為,大專工作者在職訓練有安排相關課程,確實能幫助工作者更了解學校生態與如何陪伴學生。


(相片提供/花蓮大專中心)

|花蓮大專|學校數:4,團契數:2,工作者數:1

做好準備 成為能接納的群體

【林宜瑩專題報導】花蓮大專學生中心目前關心東華大學、慈濟大學的學生。東華是花美團契,慈濟是觸愛團契。花蓮大專主任林熙皓牧師說,無論花美還是觸愛,都是學校的正式社團,每年可在學校的社團博覽會招生,因此花美每年都會招收到不同教派的基督徒學生;觸愛幾乎都是招收到慕道友,已受洗成為基督徒的目前有一、兩位。

林熙皓表示,迎新時,團契都會主打認識自己、相互陪伴,很容易吸引「班邊」(班級邊緣人)和「系邊」(科系邊緣人)進來。因此,他們進團契時,多期望能改善自己的人際關係、提升自信心,也期望其他契友或學長姊能多關心他們。兩團契的聚會多在週間晚上,每學期學生自己會決定在週幾晚上聚會,另外,也會再找一個固定時間進行查經班。查經班開始前,都有教會兄姊額外奉獻、親自來準備餐食,這也是花蓮大專的特色之一。

林熙皓說,人們往往想找到所謂最有果效的傳福音方式,以至於大專中心及長青團契常被批評「沒有傳福音」和「傳福音沒果效」,甚至陷入存廢之爭。但事實上,大專中心實際陪伴一些原本對基督信仰感到困惑、抱持懷疑或是不習慣某些信仰類型的學生,使他們願意繼續追尋信仰。換句話說,大專中心確實有傳福音,即使影響的可能是小眾,但在上帝眼中,這些人依然是重要的,所以需要、也值得向他們傳福音。

林熙皓表示,大專工作者能做的,就是做好準備,迎接學生。這些準備包括讓團契是個有愛的意願與能力、使人感受到陪伴與接納的信仰群體,也包含願意試著聆聽各式各樣的聲音,包括學生對上帝和生命的抗議及疑惑,並在陪伴中和他們一起找尋或等候答案浮現。

 

|延伸閱讀|

大專工作 陪伴信仰路(下)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