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跟你聊聊,我心裡的家鄉:台灣食材煮不出的印尼味道

關懷亞洲紀念主日

採訪◉林婉婷
相片提供◉林燕麗

【印尼】林燕麗,家管 

來台灣24年、台語聽說無礙的林燕麗,家鄉是印尼雅加達。25歲就嫁到台灣的她笑著說,年輕時沒什麼主見,沒想過未來要做些什麼,但來到台灣後,跟著其他新住民姊妹上課,意外培養她製作印尼料理與甜點的興趣。

林燕麗介紹幾道印尼特色美食。黃薑飯(Nasi Kuning)不只是主食,也有祝福的意味,是慶生、改名等重要日子與場合要吃的料理。雞肉麵(Mie Ayam)和炒麵(Mie Goreng),看起來類似台灣常見的中式料理,但口味有所不同,因為烹煮時除醬油、蠔油等醬料,還加入胡椒、石栗果仁粉(Kemiri)等印尼特色辛香料。石栗帶有堅果香氣,可以讓肉質滑嫩、湯頭濃郁。使用石栗調味的料理還有很多,例如雞肉湯(Soto Ayam),再加入椰漿後,植物脂肪為這道重口味料理增添更有層次的香氣與口感。沙嗲(Sate),將蔥頭、蒜頭、辣椒、椰子糖和石栗研磨、熬煮後,成為與烤肉絕配的沾醬。

炒麵(Mie Goreng)。

甜點方面,林燕麗介紹較為知名的糕點,例如以香蘭汁染色、新鮮椰絲點綴的杯子糕(Kue Lumpang);要層層製作與疊放才能成形、極耗費心力的千層糕(Lapis Legit)和九層糕(Lapis Sagu);將樹薯磨成泥狀後,以香蕉葉包覆蒸煮而成的樹薯蒸糕(Lemet/Ketimus);小巧精緻、圓球形狀的鳳梨酥(Nastar)。

杯子糕(Kue Lumpang)。

餅乾也不遑多讓,樣樣具在地特色。林燕麗細數,以木薯粉、糖粉、蛋黃和椰漿製成的木婆餅(Kue Bangkit/Sagu),口感鬆脆;長得像蛋捲的椰子煎餅(Dadar Gulung),以香蘭汁將外皮染色,用炒過的椰子糖與新鮮椰絲作內餡,滋味香甜;花朵造形的奶油餅乾(Semprit),最為經典。其他還有先以椰子糖熬煮後,再加入椰漿的黑糯米甜粥(Bubur Ketan Hitam),也是國民甜點。

林燕麗遺憾地說,雖然在台灣也可以烹煮印尼料理,但取得的食材不同,煮出來的味道多少有些不同。比如台灣習慣配乾辣椒製成的辣椒粉、辣椒油,但印尼是直接配生辣椒,「雖然都是辣,但那種辣是不一樣的辣。」個中滋味只有吃過兩個國家菜餚的人才能體會。

早年因為印尼的排華運動,身為華僑的林燕麗小時候曾被嘲笑。不過她說,經過多年融合,現在已沒有那麼明顯的差別待遇與對立。城市隨著建設與發展改變,人也隨著時代風氣不同而轉變。現在她回雅加達,會迷失在多線道公路與摩天大樓中,但感覺印尼人和台灣人都變得沒有那麼尖銳、比較有禮貌,「都比較可愛了。」

其實,林燕麗來台灣第五年時,因為生活不適應,曾經萌生回到印尼的念頭,卻又擔心被父親嘮叨而繼續留在台灣。一個轉念,讓林燕麗身邊的人今日有口福繼續享用各樣印尼美食。

延伸閱讀

【特別企畫】跟你聊聊,我心裡的家鄉:想念與朋友踢藤球的日子
【特別企畫】跟你聊聊,我心裡的家鄉:澳門和香港的的終點相同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