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林婉婷
相片提供◉鄺梓皓
【澳門】鄺梓皓,音樂老師
鄺梓皓曾經在台灣就讀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畢業後回到澳門發展,目前在搖滾校社(Rock School)擔任音樂老師。他表示,觀察台灣與澳門兩地欣賞表演藝術風氣,發現澳門雖然有許多免費演出,但感覺前往欣賞的澳門人並不多,但是在台灣,很多音樂會都是售票演出,前往欣賞的民眾卻沒有因此減少,反而趨之若鶩。
鄺梓皓說,澳門教育暨青年局為推廣藝文,自2004年辦理學生藝術教育普及計畫,規定每位中學生每學年都要參與政府舉辦的免費藝術節目,項目包含京劇、偶戲、現代舞、交響樂等。另外,澳門還有通常於9到11月登場、為期兩個月的澳門國際音樂節,安排多場不同主題的演出,諸如交響樂、爵士樂、搖滾樂等。「或許是源於藝文教育直至這十年才開始較積極推行,人們的鑑賞之心還沒被喚醒。」
但澳門仍不乏藝文好去處。鄺梓皓推薦自己經常前往的場館與店家。例如建於1860年、歷史悠久的「崗頂劇院」,原名「伯多祿五世劇院」,已登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百年前,崗頂劇院是音樂劇場館,現在則提供不同的團體演出,「雖然場地不大,但走進去會有進入時光隧道的感覺。」鄺梓皓說。
獨立書店也極具特色。「边度有書」是販售書籍和唱片的小眾書店,可以找到稀有的商品。曾經因為租約問題而暫停經營,2017年在連勝街47號重新開業。鄺梓皓說,裡面有不少台灣、香港和澳門作品,自己若要買書或買唱片都會去那裡挑選。他也推薦位在亞豐素街31號的「井井三一」,店名「井」的由來,是因為舊時澳門的門牌會以「井」字標示屋裡有一口井,而書店使用「井」這個字來標示這裡是想像力的泉源。店裡的書主打兒童繪本和政治書籍,在香港反送中運動期間,也引進相關的書籍和攝影集。至於座落於板樟堂街的「葡文書店」(Livraria Portuguesa),則是葡萄牙殖民時期政府經營的書店。店中收藏許多葡萄牙語及其他外語作品,不少葡萄牙語學校學生或研究國際法的學生會來這裡購買教科書。鄺梓皓大學暑假時即曾在葡文書店打工,在葡萄牙語環境中磨練語言能力。此外,對澳門的葡萄牙文化感興趣的人,他建議可以前往位於澳門皇都酒店的「Fado花道葡萄牙餐廳」,該餐廳最大的特色是有葡萄牙傳統音樂「Fado」(怨曲)演出。
說到音樂,鄺梓皓指出,澳門現場演出的展演空間(Live House)多是頗具音樂天分的菲律賓人的地盤。與台灣的勞動結構不同,許多菲律賓人在澳門從事音樂工作,飯店的餐廳、酒吧亦會邀請他們駐唱。菲律賓移工在澳門的人口數,僅次於澳門當地人及中國人。
鄺梓皓表示,自己現在任職的學校有來自不同國家的老師,雖然有部分家長會指定澳門人當孩子的指導老師,但其實澳門人普遍肯定菲律賓人的音樂天分,「他們在澳門玩音樂是經年累月的事,所以我們從小就知道他們很厲害。」鄺梓皓有一位菲律賓籍同事就曾在展演空間駐唱,為了養家,早上到晚上都在演出,相當辛苦。
不可否認的是,比起菲律賓人,現在澳門街頭更常見的是中國人的身影。「現在路上很多人是講普通話。」鄺梓皓說,除了大學裡多是中國學生,中國旅客也大幅增加,政府為此還大興土木蓋停車場,藉此提升受到疫情重創的觀光產業。
鄺梓皓直言,中國人越來越多是沒有辦法阻止的趨勢。中國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計畫」美其名是讓中國沿海城市分享資源,釋出優惠措施,以補助鼓勵企業投入資金,又用經濟誘因吸引不同地區的居民來往,「結果是讓人離開家鄉,來自不同地區的人混居在大城市,人與人的關係淡薄、連結降低。」因為各城市經濟發展程度不同,間接削弱了原本較為優渥的香港、澳門等城市,因而得以掌控經濟來打擊城市的主動性。當經濟受到影響、人們忙於生存,更傾向維持個人生活與追求基本滿足,較無力關心公共事務和社會議題。
鄺梓皓坦言,澳門很多消息沒有引起外界關注,多半只有當地人自己在討論,例如澳門建立輕軌導致交通混亂、民怨四起,或是澳門和中國推行「駕照互認」,但中國是左駕駛、澳門是右駕駛,兩邊交通法規和路況更有很多差異,因此民眾對此機制也多有質疑。現在澳門能做的,就是提升國際能見度,讓世界知道澳門發生什麼事。如果對澳門消息感興趣,他推薦可以關注《論盡》媒體,這是少數公允報導澳門消息的平台。「澳門較早開始被同化,但澳門、香港的命運是相同的,我們的終點相同。」他略顯無奈地說。
延伸閱讀
【特別企畫】跟你聊聊,我心裡的家鄉:想念與朋友踢藤球的日子
【特別企畫】跟你聊聊,我心裡的家鄉:台灣食材煮不出的印尼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