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之旅】追尋馬偕行腳|在海邊沙丘高處吹響海螺(下)

頭城老街▶永鎮海濱公園

濱海自行車道。

文圖◉陳順福

捲起褲管在社頭海岸沙灘上踏浪前行,來自太平洋的潮水一波波在腳下流動著。我遠望龜山島,邊走邊想著馬偕牧師來到此地的心情。

大福村排水口。

當年馬偕每到訪番社頭(今壯圍新社村),部落長老就會在海邊沙丘高處吹響海螺,召集全社的人來沙灘做禮拜。族人聽到螺聲後陸續走到海邊,再用船桅和船帆搭建講台及帳蓬。馬偕與學生輪流站上講台講道,然後眾人一起吟唱詩歌。族人常常因聖靈感動而欲罷不能,整夜在大海邊、月光下吟唱詩歌,直到天亮。

番社頭。

1882年12月24日
架起帳蓬,在開放的戶外舉行盛大的聚會,大批的群眾。(《馬偕日記1871-1901 I》,526頁)

打馬煙頭目偕阿篤的女兒偕阿云。

宜蘭沿海從頭城到蘇澳,有綿延30多公里的沙灘,漫步走在潮來潮往的黑色細砂上,遠望弦月般延伸到海洋盡頭的海岸線,太平洋海天一色的美麗風光盡在眼前。

走上沙丘的濱海自行車道繼續前行,到永鎮海濱公園的涼亭內休息。我回憶著十多年前剛從台北搬到壯圍,在海邊開民宿的點點滴滴。還記得,剛搬來不久就遇到一個蠻大的地震,當時我們全家人緊張地趕快跑到外面,停留了一會兒,左看右看都沒看到鄰居跑出來。後來才知道,因為宜蘭常常發生地震,在地人早就習以為常,是初來乍到的我們大驚小怪了。

永鎮海濱公園。

1892年2月21日
就像是夏日。昨晚有露水。來到番社頭,地震導致禮拜堂附近和前面的土地滑落到溪流裡。人們把它往後移了一點,但是將來要禮拜堂和人們自己的家搬到安全合宜的地方。(《馬偕日記1871-1901 Ⅲ》,15頁)

打馬煙禮拜堂。

位在宜蘭海岸線中間位置的永鎮海濱公園,是許多攝影迷的必訪之地,為的是捕捉蘭陽八景之一──「龜山朝日」。常常凌晨天未亮時,海邊已聚集許多人架起大砲相機及腳架,一一就位後,等待拍攝日出的第一道光芒。

社頭海岸。

我在海邊經營民宿的那些年,很喜歡與兒子一起騎著自行車,從民宿的後花園,穿過沙丘與森林小徑,沿著濱海自行車道馳騁,沿路騎騎又停停,看看風景聊聊天。如果往北,通常會騎到大福村海邊,再轉到濱海公路的便利商店,喝一杯冰沙。如果往南,則會騎往東港村海邊,到蘭陽溪河口榕樹下的攤販,買兩條烤香腸來吃。這樣的路程來回約兩、三個小時,沿途通常碰不到幾個人。只有海風伴隨著浪潮聲,春天有鳥叫,夏日有蟬鳴,伴隨著我們父子倆度過悠閒的時光。 (完)

大福村海邊。

本系列文章引用之馬偕日記皆採《馬偕日記1871-1901》版本,王榮昌、王鏡玲、何畫瑰、林昌華、陳志榮、劉亞蘭翻譯,玉山社出版。


延伸閱讀:

【知性之旅】追尋馬偕行腳|在海邊沙丘高處吹響海螺(上)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